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音乐元素深化古诗词教学
【作者】 李 薇
【机构】 六盘水市第十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是读读背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也大都停留在记忆这个层次。如何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让学生打开思维、提升能力,让学生变被动“要学”为“想学”,爱上古诗词,爱上我们的课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是阐述了我利用音乐元素,激趣教学,深化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诵读;激趣;深化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诵读。学生通过读而能明其意,通过读而能晓其志,通过读而能入其境,通过读而能悟其妙------可以说“读”是诗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果没有了读,诗词教学也就缺少了魂灵,一堂课上下来也就了无生趣、死气沉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但由于对读的认识不够,导致课堂上对读的处理不当,使诵读成为“鸡肋”式环节(留着用处不大,弃之又不可)。学生扯着嗓子过场式的读上一两遍诗词,只是能大概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内容,就早早“收工”,朗读的其他功用并没有凸显,朗读也就显得低效而无趣。
利用什么方式以一而牵动全发,并把古诗词课堂处理得诗意盎然呢?我认为还得从诵读入手,把诵读环节处理得灵动有趣,课堂也就趣味横生;“以读促记”、“以读促悟”、“以读促鸣”,熟记、感悟和共鸣等学习的深层次目标也能通过朗读来实现,既简化了教学环节又深化了教学内容。如何做到这些?我试着把音乐元素引入到古诗词朗读中,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在古代,本来就能和乐而歌。我们不是音乐家,不会谱曲,但我们可以引入一些音乐元素,使诗歌更灵动,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让诗词融入我们的课堂,融入我们的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用节奏韵律,击节诵读。
古典诗词本身的平仄音韵节奏,就赋予了它们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以七言律诗的某一句为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二/二/三”“二/二/一/二”等节奏自然就暗含在里面,当我们在找准节奏朗读时,诗词也就流畅、优美。而作者在写诗词的时候,也会巧妙的利用平仄切合词语所体现的含义、词性等,达到音韵、意境、结构的完美统一。可以说,古典诗词天生具有音韵美。
古诗中的节奏,由于结构严谨,一般一首诗也就只有一个节奏,并一韵到底。而词,因为是长短句,加上词牌名的限制,节奏的划分也就较复杂。上课时,师生一起研讨诗词的内容、平仄,定好朗读节奏、基调,再进行有情感、有个性的诵读,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环节中,学生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是要下功夫去理解诗词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把握情感;才能很好地用语言演绎诗词。在一步步的深入诗词,再推敲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诗词的学习,而且有思考、有讨论、有演绎,学生能学得更深,记得更牢固。
可见,诵读这个环节处理得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诵读时,更好的把握节奏、表现节奏,让我们的课堂更有趣味?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或击掌,或轻叩课桌,或脚踏地板;击出节奏,和着诗词,即击节诵读,学生诵读的兴趣大增。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传达情感,烘托气氛。用较快的节奏来表达热烈、紧张和欢快的情感,用较慢的节奏表达宁静、孤独和凄凉的情感。
在唱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在形式的处理上,还能更灵活些,可以全班学生一齐击节诵读,也可分小组读,分男、女声读,让学生口、手、耳、心、身都动起来。课堂也就既有外在的活跃又有内在的高效。
二、巧用背景音乐,和乐诵读。
音乐本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这就与诗词中的“诗言志”、“诗传情”不谋而合。我们借助音乐的这一特性,来辅助诗词情感的表达,使学生能更容易的把握、理解诗词的情感,从而能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感悟文字、感悟生活的能力。
学生读诗的困难不是因为文字的字面意思难以理解,而是不能披文入情、携情入境。我们设制的音乐背景音乐,就可成为学生快速理解、感悟诗歌的媒介。中国文人情感表达一般内敛含蓄,我们在选择背景音乐时,就易选择独奏乐曲,如古筝、竹笛、长箫、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演奏的曲目,只要音乐的情感与诗词的情感切合,中外乐器演奏的就都可选用;但要慎用交响乐,除非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词。
学生沉浸在背景音乐的情景中,情绪亦随着音乐产生了变化,和着音乐的基调,走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很快就能读出诗词的感情,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三、 巧借现有歌曲,歌唱诗词。
现代一些音乐人士,把古诗词谱上乐曲来歌唱,即老酒配新壶。酒是陈的香,壶是新的美,这样的做法使古诗词更易于现代人接受、理解、传诵。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诗词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读出自己的生活积累、读出自己的人生体悟,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诗词教学中深层次的目标。所以我们也不妨利用现有歌曲,或跟唱,或评唱。跟唱,即学唱,就是完全接受演唱者对诗词的演绎,学着他(她),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评唱,即对演唱者的演绎“评头论足”,主要是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种唱唱、评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稻花香〉〉等开创了现代古典意境派的创作潮流,一些词曲创作者纷纷效仿,为串烧式的古诗词句子谱上新曲子。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曲子抛给学生,让学生用其中自己熟悉、喜欢的曲调,唱唱正在学习的古诗词。也就是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表达诗词的情感意境。
诗词学习最大的困惑就是羞于“诵读”、羞于“表达”。我们高兴时要唱出来,我们痛苦时要喊出来,只有我们“感性”了,才能触摸到诗词的脉搏;同样我们也要敢读、敢唱,才能享受诗词的境界美。现代的孩子大都好表现自己,读和唱都可以做到,只要找到他们兴趣的媒介点,学生都乐于去做。所以通过现代方式的“唱歌”,就能引领学生进入这片神奇的诗词艺术空间。
生活有了音乐会更美好,课堂有了音乐的点缀会更精彩,人生有了诗词的陪伴将会更惬意。巧妙地把音乐元素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也就能把学生带领到一个更高、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愿我们的课堂有更多的诗意,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创作。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诵读;激趣;深化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诵读。学生通过读而能明其意,通过读而能晓其志,通过读而能入其境,通过读而能悟其妙------可以说“读”是诗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果没有了读,诗词教学也就缺少了魂灵,一堂课上下来也就了无生趣、死气沉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但由于对读的认识不够,导致课堂上对读的处理不当,使诵读成为“鸡肋”式环节(留着用处不大,弃之又不可)。学生扯着嗓子过场式的读上一两遍诗词,只是能大概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内容,就早早“收工”,朗读的其他功用并没有凸显,朗读也就显得低效而无趣。
利用什么方式以一而牵动全发,并把古诗词课堂处理得诗意盎然呢?我认为还得从诵读入手,把诵读环节处理得灵动有趣,课堂也就趣味横生;“以读促记”、“以读促悟”、“以读促鸣”,熟记、感悟和共鸣等学习的深层次目标也能通过朗读来实现,既简化了教学环节又深化了教学内容。如何做到这些?我试着把音乐元素引入到古诗词朗读中,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在古代,本来就能和乐而歌。我们不是音乐家,不会谱曲,但我们可以引入一些音乐元素,使诗歌更灵动,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让诗词融入我们的课堂,融入我们的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用节奏韵律,击节诵读。
古典诗词本身的平仄音韵节奏,就赋予了它们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以七言律诗的某一句为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二/二/三”“二/二/一/二”等节奏自然就暗含在里面,当我们在找准节奏朗读时,诗词也就流畅、优美。而作者在写诗词的时候,也会巧妙的利用平仄切合词语所体现的含义、词性等,达到音韵、意境、结构的完美统一。可以说,古典诗词天生具有音韵美。
古诗中的节奏,由于结构严谨,一般一首诗也就只有一个节奏,并一韵到底。而词,因为是长短句,加上词牌名的限制,节奏的划分也就较复杂。上课时,师生一起研讨诗词的内容、平仄,定好朗读节奏、基调,再进行有情感、有个性的诵读,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环节中,学生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是要下功夫去理解诗词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把握情感;才能很好地用语言演绎诗词。在一步步的深入诗词,再推敲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诗词的学习,而且有思考、有讨论、有演绎,学生能学得更深,记得更牢固。
可见,诵读这个环节处理得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诵读时,更好的把握节奏、表现节奏,让我们的课堂更有趣味?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或击掌,或轻叩课桌,或脚踏地板;击出节奏,和着诗词,即击节诵读,学生诵读的兴趣大增。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传达情感,烘托气氛。用较快的节奏来表达热烈、紧张和欢快的情感,用较慢的节奏表达宁静、孤独和凄凉的情感。
在唱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在形式的处理上,还能更灵活些,可以全班学生一齐击节诵读,也可分小组读,分男、女声读,让学生口、手、耳、心、身都动起来。课堂也就既有外在的活跃又有内在的高效。
二、巧用背景音乐,和乐诵读。
音乐本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这就与诗词中的“诗言志”、“诗传情”不谋而合。我们借助音乐的这一特性,来辅助诗词情感的表达,使学生能更容易的把握、理解诗词的情感,从而能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感悟文字、感悟生活的能力。
学生读诗的困难不是因为文字的字面意思难以理解,而是不能披文入情、携情入境。我们设制的音乐背景音乐,就可成为学生快速理解、感悟诗歌的媒介。中国文人情感表达一般内敛含蓄,我们在选择背景音乐时,就易选择独奏乐曲,如古筝、竹笛、长箫、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演奏的曲目,只要音乐的情感与诗词的情感切合,中外乐器演奏的就都可选用;但要慎用交响乐,除非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词。
学生沉浸在背景音乐的情景中,情绪亦随着音乐产生了变化,和着音乐的基调,走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很快就能读出诗词的感情,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三、 巧借现有歌曲,歌唱诗词。
现代一些音乐人士,把古诗词谱上乐曲来歌唱,即老酒配新壶。酒是陈的香,壶是新的美,这样的做法使古诗词更易于现代人接受、理解、传诵。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诗词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读出自己的生活积累、读出自己的人生体悟,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诗词教学中深层次的目标。所以我们也不妨利用现有歌曲,或跟唱,或评唱。跟唱,即学唱,就是完全接受演唱者对诗词的演绎,学着他(她),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评唱,即对演唱者的演绎“评头论足”,主要是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种唱唱、评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稻花香〉〉等开创了现代古典意境派的创作潮流,一些词曲创作者纷纷效仿,为串烧式的古诗词句子谱上新曲子。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曲子抛给学生,让学生用其中自己熟悉、喜欢的曲调,唱唱正在学习的古诗词。也就是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表达诗词的情感意境。
诗词学习最大的困惑就是羞于“诵读”、羞于“表达”。我们高兴时要唱出来,我们痛苦时要喊出来,只有我们“感性”了,才能触摸到诗词的脉搏;同样我们也要敢读、敢唱,才能享受诗词的境界美。现代的孩子大都好表现自己,读和唱都可以做到,只要找到他们兴趣的媒介点,学生都乐于去做。所以通过现代方式的“唱歌”,就能引领学生进入这片神奇的诗词艺术空间。
生活有了音乐会更美好,课堂有了音乐的点缀会更精彩,人生有了诗词的陪伴将会更惬意。巧妙地把音乐元素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也就能把学生带领到一个更高、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愿我们的课堂有更多的诗意,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