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 兰 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是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就此笔者谈谈自已粗浅的看法。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创设了一辆车轮是圆形的车和一辆车轮是平行四边形的车在公路上行驶情景,问学生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其它图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产生了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
二、 构建探究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历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解形面积时,笔者根据教材所蕴涵的探究因素和学生实际为学生构建了这样一个探究平台: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再让学生假设,如果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有关系,那么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呢?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图形的面积的一半对吗?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验证自已的猜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假设,并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已的猜想。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经历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而且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 拓展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已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已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后,让学生运用分类的知识回家整理书桌、书柜、衣柜……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四、 科学引导,教会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
“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问题探究活动中去,应该传授给学生探究问题的办法,让他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方法,为他们进行真实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其实是一个围绕“问题”的过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个过程是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有益。笔者认为要科学的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前提出问题。如探究“分数基本性质”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是“同时”乘以或除以?为什么是相同的数?0除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虽然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但是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探究的方向,养成了他们仔细阅读、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在类似问题的解决中提出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提问:“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问题?”“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给我怎样的启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像。
第三、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后提出问题,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性质的“和”与“或”能互换吗?你还可以怎么推导“分数的基础性质”……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励他们对自己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同时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累积新的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拓展探究的空间,科学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综合应用中提高探究能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创设了一辆车轮是圆形的车和一辆车轮是平行四边形的车在公路上行驶情景,问学生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其它图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产生了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
二、 构建探究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历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解形面积时,笔者根据教材所蕴涵的探究因素和学生实际为学生构建了这样一个探究平台: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再让学生假设,如果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有关系,那么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呢?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图形的面积的一半对吗?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验证自已的猜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假设,并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已的猜想。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经历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而且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 拓展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已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已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后,让学生运用分类的知识回家整理书桌、书柜、衣柜……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四、 科学引导,教会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
“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问题探究活动中去,应该传授给学生探究问题的办法,让他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方法,为他们进行真实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其实是一个围绕“问题”的过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个过程是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有益。笔者认为要科学的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前提出问题。如探究“分数基本性质”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是“同时”乘以或除以?为什么是相同的数?0除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虽然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但是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探究的方向,养成了他们仔细阅读、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在类似问题的解决中提出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提问:“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问题?”“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给我怎样的启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像。
第三、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后提出问题,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性质的“和”与“或”能互换吗?你还可以怎么推导“分数的基础性质”……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励他们对自己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同时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累积新的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拓展探究的空间,科学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综合应用中提高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