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田径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陈万林
【机构】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田径运动训练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基层教练员进行最多的基础训练项目,其在体育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人经过多年的训练,认为在田径训练中应注意和处理好技术训练、素质训练、训练内容与时间的安排、运动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赛前训练几方面问题,这对田径训练和比赛才能有较大的促进和提高。
一、技术训练的问题
训练初期和准备期一定扎实抓好基本技术。不要过早地对学生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否则,练习越多,强度越大,错误动作定型越牢固,基础没有打好,后天再去纠正往往时间不允许,而且多半是徒劳的。
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学习并了解正确的技术动作,青少年可塑性很大,动作定型越早越好。拿短跑来讲,要求起动快,步频快,幅度大,折叠紧,抬腿高,臂摆正,上下肢配合协调,跑动轻松自然。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如果一开始就采用大量的重复跑或比赛性跑,那就不可能让学生形成正确动作,坐着跑的还是坐着跑,横摆臂还是横摆臂,甚至强化了错误习惯。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打好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基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逐渐加大专项训练负荷,才有提高成绩的后劲。
运动技术正确与否是相对的、发展的,并不存在理想的固定模式。但是运动技术的个性化是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研究基础上的,是高层次的训练,业余训练做不到。我们应该按现有的技术规范进行训练的同时,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术长处,逐步帮助他们克服短处。在纠正动作时,最好的办法是找出一个主要毛病纠正一个,完了再纠正另一个,将问题逐一解决,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二、素质训练的问题
一般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的比重变化,应该随着训练的深入,一般素质训练由大转小,专项素质由小到大,初训期一般素质训练要全面。从事跑的运动员在训练的某一阶段要侧重跳跃方面的练习,从事跳跃的运动员侧重跑方面的练习,投掷运动员要有介于两面者之间的练习,重点放在发展上肢、腰、腹部的肌肉力量练习上。在发展力量上,要着重进行爆发性的力量练习,如原地跳远,单足跳、多级跳、蛙跳、负铃蹲跳,快速高抬腿,后蹬跑练习等。这些练习不仅使他们可以获得必要的爆发力,而且还可能为将来发展专项素质创造条件。
三、合理搭配训练内容,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时间
各种身素质及运动能力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在发展某一素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素质的变化。因此一次课涉及多项素质训练时,要处理好各项素质之间的关系。比如速度与力量同课训练时,力量要求神经过程度强大,肌肉收缩用力也大,尤其是静力性力量练习,由于动作缓慢,会降低神经过程和肌肉活动的灵活性。而速度要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兴奋与抑制转换迅速,肌肉收缩快速、轻松、协调。因此,速度练习应放在力量练习之前进行,力量练习也应以动力性力量为主。在力量练习过程中,应交替安排一些轻松、快速的跑跳练习或一些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这对发展速度素质十分必要。
速度素质练习的时间,在一个大周期中主要放在准备期的后期和比赛期的前期;在一周中最好安排在小强度训练或调整训练后的第一天进行;在一次训练课中,一般放在课的前半部分。总之,最好安排在运动员身心状态最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进行,否则发展速度素质效果不好。
同样道理,耐力训练也不应放在速度或力量训练之前。
四、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就能提高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
五、赛前训练
如何来确定赛前训练的时间,正确的处理负荷与强度的关系,使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适时地表现出来,这是赛前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
1.划分赛前训练时段
赛前训练时间的长短,确实会对竞技状态的产生和持续时间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段时间平均为3-6周,赛前训练要运用合理的训练手段、方法,对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作出调节,并适当地进行心理和模拟训练,引导、调控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
2.合理安排赛前训练内容
以四周的赛前训练为例:第一周,主要集中选择与专项关系特别紧密的,与提高成绩有直接关系的方法、手段,以完善和提高专项素质、专项技术为主。在这段时间内,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占有较高的比重。在第二周时间内,适当减少专项素质的训练,突出专项技术的训练,使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一步巩固、强化。另外,在心理上不宜给运动员造成太大压力,即使参加热身赛,也应以热身为主。第三、四周仍以技术训练为主,专项素质训练必须明显降低,技术训练上要保证一定的强度。同时,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情绪,并予以适当的控制,保持较佳的兴奋水平,增强自信心,提高注意力,并注意伤病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训练强度调节
第一周突出强度为主,大、中强度相结合,在最高强度出现后,作较小的适应性恢复训练。第二周训练以调整和补充为主,专项素质的训练量适当减少,突出专项技术训练强度,参加模拟比赛,取得“以赛带训”、“以赛促练”的效果,同时检验专项技术情况及竞技能力的状态,边练边调控,以肌体不产生疲劳为准,心理上要求运动员不宜有过高的压力,也不宜产生较高的兴奋。第三、四周运动量进一步减小,降至40%~55%,但保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心理状态表现出适当的兴奋,促使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比赛前三天为了达到超量恢复,安排一次大运动量高强度(双高峰)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在比赛中出现超量恢复。
在田径训练中,对于不同的教师或教练员,采取的方式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若能注意和处理以上几方面问题,这对训练会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技术训练的问题
训练初期和准备期一定扎实抓好基本技术。不要过早地对学生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否则,练习越多,强度越大,错误动作定型越牢固,基础没有打好,后天再去纠正往往时间不允许,而且多半是徒劳的。
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学习并了解正确的技术动作,青少年可塑性很大,动作定型越早越好。拿短跑来讲,要求起动快,步频快,幅度大,折叠紧,抬腿高,臂摆正,上下肢配合协调,跑动轻松自然。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如果一开始就采用大量的重复跑或比赛性跑,那就不可能让学生形成正确动作,坐着跑的还是坐着跑,横摆臂还是横摆臂,甚至强化了错误习惯。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打好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基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逐渐加大专项训练负荷,才有提高成绩的后劲。
运动技术正确与否是相对的、发展的,并不存在理想的固定模式。但是运动技术的个性化是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研究基础上的,是高层次的训练,业余训练做不到。我们应该按现有的技术规范进行训练的同时,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术长处,逐步帮助他们克服短处。在纠正动作时,最好的办法是找出一个主要毛病纠正一个,完了再纠正另一个,将问题逐一解决,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二、素质训练的问题
一般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的比重变化,应该随着训练的深入,一般素质训练由大转小,专项素质由小到大,初训期一般素质训练要全面。从事跑的运动员在训练的某一阶段要侧重跳跃方面的练习,从事跳跃的运动员侧重跑方面的练习,投掷运动员要有介于两面者之间的练习,重点放在发展上肢、腰、腹部的肌肉力量练习上。在发展力量上,要着重进行爆发性的力量练习,如原地跳远,单足跳、多级跳、蛙跳、负铃蹲跳,快速高抬腿,后蹬跑练习等。这些练习不仅使他们可以获得必要的爆发力,而且还可能为将来发展专项素质创造条件。
三、合理搭配训练内容,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时间
各种身素质及运动能力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在发展某一素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素质的变化。因此一次课涉及多项素质训练时,要处理好各项素质之间的关系。比如速度与力量同课训练时,力量要求神经过程度强大,肌肉收缩用力也大,尤其是静力性力量练习,由于动作缓慢,会降低神经过程和肌肉活动的灵活性。而速度要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兴奋与抑制转换迅速,肌肉收缩快速、轻松、协调。因此,速度练习应放在力量练习之前进行,力量练习也应以动力性力量为主。在力量练习过程中,应交替安排一些轻松、快速的跑跳练习或一些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这对发展速度素质十分必要。
速度素质练习的时间,在一个大周期中主要放在准备期的后期和比赛期的前期;在一周中最好安排在小强度训练或调整训练后的第一天进行;在一次训练课中,一般放在课的前半部分。总之,最好安排在运动员身心状态最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进行,否则发展速度素质效果不好。
同样道理,耐力训练也不应放在速度或力量训练之前。
四、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就能提高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
五、赛前训练
如何来确定赛前训练的时间,正确的处理负荷与强度的关系,使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适时地表现出来,这是赛前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
1.划分赛前训练时段
赛前训练时间的长短,确实会对竞技状态的产生和持续时间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段时间平均为3-6周,赛前训练要运用合理的训练手段、方法,对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作出调节,并适当地进行心理和模拟训练,引导、调控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
2.合理安排赛前训练内容
以四周的赛前训练为例:第一周,主要集中选择与专项关系特别紧密的,与提高成绩有直接关系的方法、手段,以完善和提高专项素质、专项技术为主。在这段时间内,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占有较高的比重。在第二周时间内,适当减少专项素质的训练,突出专项技术的训练,使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一步巩固、强化。另外,在心理上不宜给运动员造成太大压力,即使参加热身赛,也应以热身为主。第三、四周仍以技术训练为主,专项素质训练必须明显降低,技术训练上要保证一定的强度。同时,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情绪,并予以适当的控制,保持较佳的兴奋水平,增强自信心,提高注意力,并注意伤病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训练强度调节
第一周突出强度为主,大、中强度相结合,在最高强度出现后,作较小的适应性恢复训练。第二周训练以调整和补充为主,专项素质的训练量适当减少,突出专项技术训练强度,参加模拟比赛,取得“以赛带训”、“以赛促练”的效果,同时检验专项技术情况及竞技能力的状态,边练边调控,以肌体不产生疲劳为准,心理上要求运动员不宜有过高的压力,也不宜产生较高的兴奋。第三、四周运动量进一步减小,降至40%~55%,但保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心理状态表现出适当的兴奋,促使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比赛前三天为了达到超量恢复,安排一次大运动量高强度(双高峰)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在比赛中出现超量恢复。
在田径训练中,对于不同的教师或教练员,采取的方式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若能注意和处理以上几方面问题,这对训练会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