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作者】 王 丽
【机构】 辽远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方法;应用
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创设一个主动发展和主动探索,以及“要学”、“乐学”、“会学”、“勤学”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新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等,正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为使课堂教学之始学生的学习心理能达到最佳状态,我以讲故事、实验等方式向学生提供新信息,使之与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矛盾,并及时抓住学生渴求知识、渴求解除困惑的时机,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由最初的“有趣”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到有了求知的欲望、学习的需要,从“我想学”迅速跃到“我要学”的愉悦中。
例如,在教实验教材第二册“七巧板”时,上课开始,我给学生讲“聪明的大公鸡”的故事,边讲边用投影打出公鸡和狐狸的彩色拼图。这样,一边听着故事,一边看着图形,一边感受着大公鸡的机智与勇敢,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发问:“公鸡和狐狸都是哪些图形拼成的?你们想拼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童话故事配以激趣疑问,吸引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老师,公鸡图形真美丽。”“老师,我也想拼。”“老师,您快教我们拼吧。”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践操作,经历探究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得多种感官直觉参与学习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表象比单纯的视听更深刻,更鲜明。抽象的思维活动在操作中得到具体体现,便于沟通数学知识的抽想性和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联系,同时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学中,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维等形式充分感知,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用动促思,用思促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7的加减法”时,首先让学生看老鼠背土豆图编故事:小老鼠偷土豆,它偷回7个土豆,但是在路上,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洞。这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小老鼠背的土豆可能丢几个,带回几个”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既有趣又新奇的问题动手摆土豆,自由发表意见:袋子里的土豆可能丢4个,还剩3个,列成算式是7-4=3,7-3=4或3+4=7,4+3=7;可能全丢了,一个也不剩,列成算式7-7=0,7-0=7或0+7=7,7+0=7……这样的学习氛围,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从活动中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都能有与和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合作,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把学生个人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体育课上小朋友们投篮比赛,红、黄、蓝、绿四个小组站在同一条横线上,他们身边各放有一个箩筐,里面放了与自己小队名称相同颜色的小球,要求在一分钟内谁投出的球最多就算赢。比赛开始了,我要求学生尝试统计出各种球的数量,以便评出优胜小组。可是由于比赛积极而热烈,一分钟内投出的数量太多,尝试统计时,学生手忙脚乱,虽全力投入,但统计结果却各不相同。怎么样呢?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合作”,怎样进行“合作统计”呢?同学们又忙开了:选择合作伙伴,有二人合作,也有三人或四人合作;伙伴们进行分工,有的统计一种颜色的球,有的统计二种;商讨统计方法,有的用“0”的方法,有的用不同水彩笔的颜色表示,还有的“先数在心里,再写出结果”的方法……第二次统计工作开始,大家忙而不乱。1分钟后,大家进行汇总、反馈和交流,同学们在合作中学会了简单统计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小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贪生探索中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之乐、创造之美,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四、激励评价,促进深层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去探究、发现。这样,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方法;应用
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创设一个主动发展和主动探索,以及“要学”、“乐学”、“会学”、“勤学”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新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等,正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为使课堂教学之始学生的学习心理能达到最佳状态,我以讲故事、实验等方式向学生提供新信息,使之与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矛盾,并及时抓住学生渴求知识、渴求解除困惑的时机,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由最初的“有趣”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到有了求知的欲望、学习的需要,从“我想学”迅速跃到“我要学”的愉悦中。
例如,在教实验教材第二册“七巧板”时,上课开始,我给学生讲“聪明的大公鸡”的故事,边讲边用投影打出公鸡和狐狸的彩色拼图。这样,一边听着故事,一边看着图形,一边感受着大公鸡的机智与勇敢,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发问:“公鸡和狐狸都是哪些图形拼成的?你们想拼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童话故事配以激趣疑问,吸引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老师,公鸡图形真美丽。”“老师,我也想拼。”“老师,您快教我们拼吧。”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践操作,经历探究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得多种感官直觉参与学习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表象比单纯的视听更深刻,更鲜明。抽象的思维活动在操作中得到具体体现,便于沟通数学知识的抽想性和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联系,同时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学中,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维等形式充分感知,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用动促思,用思促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7的加减法”时,首先让学生看老鼠背土豆图编故事:小老鼠偷土豆,它偷回7个土豆,但是在路上,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洞。这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小老鼠背的土豆可能丢几个,带回几个”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既有趣又新奇的问题动手摆土豆,自由发表意见:袋子里的土豆可能丢4个,还剩3个,列成算式是7-4=3,7-3=4或3+4=7,4+3=7;可能全丢了,一个也不剩,列成算式7-7=0,7-0=7或0+7=7,7+0=7……这样的学习氛围,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从活动中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都能有与和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合作,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把学生个人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体育课上小朋友们投篮比赛,红、黄、蓝、绿四个小组站在同一条横线上,他们身边各放有一个箩筐,里面放了与自己小队名称相同颜色的小球,要求在一分钟内谁投出的球最多就算赢。比赛开始了,我要求学生尝试统计出各种球的数量,以便评出优胜小组。可是由于比赛积极而热烈,一分钟内投出的数量太多,尝试统计时,学生手忙脚乱,虽全力投入,但统计结果却各不相同。怎么样呢?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合作”,怎样进行“合作统计”呢?同学们又忙开了:选择合作伙伴,有二人合作,也有三人或四人合作;伙伴们进行分工,有的统计一种颜色的球,有的统计二种;商讨统计方法,有的用“0”的方法,有的用不同水彩笔的颜色表示,还有的“先数在心里,再写出结果”的方法……第二次统计工作开始,大家忙而不乱。1分钟后,大家进行汇总、反馈和交流,同学们在合作中学会了简单统计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小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贪生探索中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之乐、创造之美,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四、激励评价,促进深层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去探究、发现。这样,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