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薄弱校七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思维的困难和转变
【作者】 周 卓
【机构】 厦门市禾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升入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转变和形成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小学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抓住七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的几个关键点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转变和形成,更快更好的过渡小初数学的衔接,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思维;困难;转变
一、 问题的发现与现状分析
随着厦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岛内涌入了大量为城市建设出谋出力的工作人员建设人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这几年供不应求,为了缓解压力,教育局加紧进行新校的建设,同时对我们这样的老学校也做了相应的改制。停办高中,扩大初中办学规模,七年级由原来的10个班增加到16个班,接收了周边很多民办小学的毕业生,让他们能留在父母的身边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本人从事了高中教学十五载,这次调整到七年级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是每届高一新生入学必补内容,同样,小初衔接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但是哪怕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数学思维这种东西在部分学生身上,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依旧停留在小学纯数字和算式的思维方式中不可自拔,完全无法掌握或者理解新的代数、方程等思想,导致解题陷入无思路,步骤杂乱无章,计算复杂、冗长的漩涡里。后经过了解发现,学生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许多与七年级重叠的知识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合成一本颁布出版,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内容上的衔接也无可厚非。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整体性,加强了小学和初中的联系,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内容少、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和习题解法有时间反复练习和巩固,而初中阶段增加了其他科目,数学学习内容多、时间就少了,教师只能通过典型例题来突破重难点,无法面面俱到。这种编排上的巨大差异,需要学生快速的适应和转变,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此出现以上诸多问题,也实属正常。所以可否在此呼吁相关专家学者们,针对这一长久的历史问题,能否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让学生们顺利过渡,让家长们放心,也让教师们不会这么伤透脑筋。
二、产生数学思维转变困难的原因
1.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小学数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不大,但是初中各部分内容都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学习的。如有理数、方程、函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证明、统计与概率等。部分学生对小学的概念和计算技能没有很好掌握,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的学习。如进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学习后,在小学非负有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的计算,关键在于弄懂符号法则以及法则的运用。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熟练地掌握运算顺序和一定的运算准确率,特别是分式的运算的掌握,那么就更不要提有理数的运算了。连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都要打折扣,就更不用说形成进一步的抽象数学思维,部分学生在这一步上就屡屡摔倒,逐渐变成数学学习的“困难户”。
2.“具体”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初中生的思维对抽象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很好的过渡,停留在具象思维上,会出现例如学完方程,应用题还在用小学的分步计算的方法解题一样,很难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思维。再例如:小学阶段,数是一个具体的、能代表多少的表示符号,而在初中“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式”的概念,从而研究式的运算。这是从“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从具体到一般、到抽象的飞跃,也是初中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在七年级上学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下学期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中尤为突出。不但要先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还要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抽象概括出来。对学习了数学六年都是在具体的“数”上的学生来说这个具体的“数”根深蒂固,导致无论我们是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他通通以不变应万变,还是用小学的数量关系,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列出来,一个量一个量的慢慢求,让老师哭笑不得!对任何代数式中的字母“x”或者“a”,他也习惯上将具体的数字代入进去,得到具体的答案,甚至他解释说我多代几个,就能找到答案了。思维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具体的“数”上,没有理解代数的真正含义。
3.学习习惯和方法阻碍了思维的转变。其一,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指导较多,使得多数小学生缺乏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多依赖教师和家长总结归纳方法和技能。进入初中后,特别是我们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自身没有学历,数学方面无能力辅导孩子,也很少有能力支撑孩子去外上补习班等,使学生失去依靠无所适从。其二,初中数学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和定理,教科书大多是通过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性活动,归纳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说明或论证,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其三,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归纳总结提升方面普遍欠缺,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低,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善于“凑答案”,但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这与初中数学对学生要有的严密逻辑思维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由于以上一些小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惯性,加上自学能力的形成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新的答题规范的养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变。
三、课堂促成学生初中数学思维的形成要素
1.注重课堂重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难度、高度入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不等式的概念,书本上由一道应用题引入,不直观且复杂,数学组老师如此设计:观察下列两组式子,说出它们的异同点。
(1)x=3、3x=6、■=-7、-4x=9、x+1=2、3+x=2-3x
(2)x<3、3x>6、■≠-7、-4x?荞9、x+1>2、3+x?莛2-3x
【归纳】不等式的概念_______注:不等符号有: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马上就能非常直观的得出“不等式概念”,且找到标志性符号,一举两得。
再比如找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各种情况,数学组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不等式组:
x-3<0x-1<0 x-3>0x-1<0 x-3>0x-1>0 x-3<0x-1>0
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找到不同情况下的解集,也给学生解决分情况讨论等问题埋下伏笔。也就是不要一下子提高难度,让学生有个缓冲和适应,而且在发展学生的应变和思维延伸过程中,就近发现类比得到结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注重课堂上数学思维的养成。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到变量、从直观形象的实验几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论证几何,从定点到动点等等。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就要不断重复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符号化、类比、整体考虑、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并且明确指出哪些定理、公式、解法用到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课堂开始习惯这些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养成新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再应用到每天的相应练习中,巩固加强。
3.注重课堂上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形成。其一我们说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引导者、启迪者,学习的主动性要还给学生,只有从内心出发我要学我想学了,效果才能最大化最佳化。所以课堂上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本节课学习的定理、概念、公式、解法,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数学思维,内化成新的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素质、素养和能力,才能从本质上掌握数学的学习。其二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冲出思维的惰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书本的方法或者教师讲解的方法上,特别是A层的同学,而是鼓励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养成一题多思的习惯。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添加一题多变式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变式的问题,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四、结束语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在仅有的课堂45分钟内,不断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促进七年级学生转变旧的数学思维模式,形成新的有效的高一层次的数学思维,着实不易。但愿学生们都能快速适应高一级的数学学习,翱翔于数学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石小凤,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 [D]2013
[2]林胜,如何转变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J]青年时代2018.6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思维;困难;转变
一、 问题的发现与现状分析
随着厦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岛内涌入了大量为城市建设出谋出力的工作人员建设人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这几年供不应求,为了缓解压力,教育局加紧进行新校的建设,同时对我们这样的老学校也做了相应的改制。停办高中,扩大初中办学规模,七年级由原来的10个班增加到16个班,接收了周边很多民办小学的毕业生,让他们能留在父母的身边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本人从事了高中教学十五载,这次调整到七年级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是每届高一新生入学必补内容,同样,小初衔接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但是哪怕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数学思维这种东西在部分学生身上,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依旧停留在小学纯数字和算式的思维方式中不可自拔,完全无法掌握或者理解新的代数、方程等思想,导致解题陷入无思路,步骤杂乱无章,计算复杂、冗长的漩涡里。后经过了解发现,学生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许多与七年级重叠的知识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合成一本颁布出版,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内容上的衔接也无可厚非。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整体性,加强了小学和初中的联系,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内容少、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和习题解法有时间反复练习和巩固,而初中阶段增加了其他科目,数学学习内容多、时间就少了,教师只能通过典型例题来突破重难点,无法面面俱到。这种编排上的巨大差异,需要学生快速的适应和转变,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此出现以上诸多问题,也实属正常。所以可否在此呼吁相关专家学者们,针对这一长久的历史问题,能否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让学生们顺利过渡,让家长们放心,也让教师们不会这么伤透脑筋。
二、产生数学思维转变困难的原因
1.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小学数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不大,但是初中各部分内容都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学习的。如有理数、方程、函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证明、统计与概率等。部分学生对小学的概念和计算技能没有很好掌握,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的学习。如进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学习后,在小学非负有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的计算,关键在于弄懂符号法则以及法则的运用。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熟练地掌握运算顺序和一定的运算准确率,特别是分式的运算的掌握,那么就更不要提有理数的运算了。连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都要打折扣,就更不用说形成进一步的抽象数学思维,部分学生在这一步上就屡屡摔倒,逐渐变成数学学习的“困难户”。
2.“具体”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初中生的思维对抽象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很好的过渡,停留在具象思维上,会出现例如学完方程,应用题还在用小学的分步计算的方法解题一样,很难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思维。再例如:小学阶段,数是一个具体的、能代表多少的表示符号,而在初中“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式”的概念,从而研究式的运算。这是从“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从具体到一般、到抽象的飞跃,也是初中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在七年级上学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下学期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中尤为突出。不但要先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还要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抽象概括出来。对学习了数学六年都是在具体的“数”上的学生来说这个具体的“数”根深蒂固,导致无论我们是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他通通以不变应万变,还是用小学的数量关系,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列出来,一个量一个量的慢慢求,让老师哭笑不得!对任何代数式中的字母“x”或者“a”,他也习惯上将具体的数字代入进去,得到具体的答案,甚至他解释说我多代几个,就能找到答案了。思维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具体的“数”上,没有理解代数的真正含义。
3.学习习惯和方法阻碍了思维的转变。其一,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指导较多,使得多数小学生缺乏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多依赖教师和家长总结归纳方法和技能。进入初中后,特别是我们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自身没有学历,数学方面无能力辅导孩子,也很少有能力支撑孩子去外上补习班等,使学生失去依靠无所适从。其二,初中数学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和定理,教科书大多是通过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性活动,归纳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说明或论证,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其三,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归纳总结提升方面普遍欠缺,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低,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善于“凑答案”,但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这与初中数学对学生要有的严密逻辑思维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由于以上一些小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惯性,加上自学能力的形成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新的答题规范的养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变。
三、课堂促成学生初中数学思维的形成要素
1.注重课堂重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难度、高度入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不等式的概念,书本上由一道应用题引入,不直观且复杂,数学组老师如此设计:观察下列两组式子,说出它们的异同点。
(1)x=3、3x=6、■=-7、-4x=9、x+1=2、3+x=2-3x
(2)x<3、3x>6、■≠-7、-4x?荞9、x+1>2、3+x?莛2-3x
【归纳】不等式的概念_______注:不等符号有: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马上就能非常直观的得出“不等式概念”,且找到标志性符号,一举两得。
再比如找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各种情况,数学组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不等式组:
x-3<0x-1<0 x-3>0x-1<0 x-3>0x-1>0 x-3<0x-1>0
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找到不同情况下的解集,也给学生解决分情况讨论等问题埋下伏笔。也就是不要一下子提高难度,让学生有个缓冲和适应,而且在发展学生的应变和思维延伸过程中,就近发现类比得到结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注重课堂上数学思维的养成。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到变量、从直观形象的实验几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论证几何,从定点到动点等等。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就要不断重复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符号化、类比、整体考虑、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并且明确指出哪些定理、公式、解法用到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课堂开始习惯这些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养成新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再应用到每天的相应练习中,巩固加强。
3.注重课堂上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形成。其一我们说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引导者、启迪者,学习的主动性要还给学生,只有从内心出发我要学我想学了,效果才能最大化最佳化。所以课堂上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本节课学习的定理、概念、公式、解法,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数学思维,内化成新的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素质、素养和能力,才能从本质上掌握数学的学习。其二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冲出思维的惰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书本的方法或者教师讲解的方法上,特别是A层的同学,而是鼓励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养成一题多思的习惯。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添加一题多变式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变式的问题,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四、结束语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在仅有的课堂45分钟内,不断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促进七年级学生转变旧的数学思维模式,形成新的有效的高一层次的数学思维,着实不易。但愿学生们都能快速适应高一级的数学学习,翱翔于数学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石小凤,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 [D]2013
[2]林胜,如何转变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J]青年时代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