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作者】 唐龙云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城东路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去追求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之前,利用游戏激发兴趣。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班上的座位,教师点到的同学上来表演一个节目,这样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立即就看自己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列,老师点到了就好上去表演节目。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为本节课讲确定位置打下了基础。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导入:小芳今年9岁,已经过了9个生日。爸爸今年33岁,只过了8个生日,小芳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学生也都不知道,一直摇头这时就抓住时机:“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就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这就唤起了学生创造的意识,产生了创造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习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创新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请同学们用铅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空心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水,以四个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有什么样结论。接着老师请同学们说理由,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倒入圆柱中,结果三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代表说:我们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三次才倒完,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不仅形象,直观,明白了理论,而且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教学中要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对新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不死守书本,要有独到的创见,变换思维,创新的方法。
例如:“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4厘米,A、B两地距离为12厘米,现在A、B两地相距4800千米,问甲、乙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学生一般都先求比例尺:12厘米:4800千米=1:40000000,再求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4÷1/40000000=160000000厘米=1600千米,解答以后,我肯定同学们做得对,同时我又问有其它方法解答的吗?有个别学生说可以列式4800÷12×4,并说了理由,还有两位学生说也可以这样解答:(1)4800×(4÷12),(2)4÷(12÷4800),并说出了理由。
显然后面三种解法的思路完全正确,而且简捷,完全打破了课本的解题框框,与众不同,有独创,我不但肯定他们解答正确,而且还表扬了他们具有独创性。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开放性习题是相对传统的常规性练习而言,是指题目的条件多余而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的练习。由于开放性习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所以对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小明看一本720页的书,计划12天看完,实际3天看了150页,照这样计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小明能看完吗?学生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三个量的角度去考虑,可用实际12天看的页数与总页数相比:150÷3×12=600;也可用实际3天看的页数与计划3天看的页数相比:720÷12×3=180;也可用实际工作效率与计划工作效率相比:150÷3=50,720÷12=60;也可用按计划工作效率看150页的天数与实际看150页的天数相比:150÷(720÷12)=2.5;还可以用实际看完这本书的天数与12天相比:720÷(150÷3)=14.4。不同的比较方法都得出了小明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看完这本书。这样的练习,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去追求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之前,利用游戏激发兴趣。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班上的座位,教师点到的同学上来表演一个节目,这样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立即就看自己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列,老师点到了就好上去表演节目。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为本节课讲确定位置打下了基础。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导入:小芳今年9岁,已经过了9个生日。爸爸今年33岁,只过了8个生日,小芳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学生也都不知道,一直摇头这时就抓住时机:“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就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这就唤起了学生创造的意识,产生了创造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习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创新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请同学们用铅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空心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水,以四个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有什么样结论。接着老师请同学们说理由,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倒入圆柱中,结果三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代表说:我们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三次才倒完,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不仅形象,直观,明白了理论,而且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教学中要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对新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不死守书本,要有独到的创见,变换思维,创新的方法。
例如:“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4厘米,A、B两地距离为12厘米,现在A、B两地相距4800千米,问甲、乙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学生一般都先求比例尺:12厘米:4800千米=1:40000000,再求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4÷1/40000000=160000000厘米=1600千米,解答以后,我肯定同学们做得对,同时我又问有其它方法解答的吗?有个别学生说可以列式4800÷12×4,并说了理由,还有两位学生说也可以这样解答:(1)4800×(4÷12),(2)4÷(12÷4800),并说出了理由。
显然后面三种解法的思路完全正确,而且简捷,完全打破了课本的解题框框,与众不同,有独创,我不但肯定他们解答正确,而且还表扬了他们具有独创性。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开放性习题是相对传统的常规性练习而言,是指题目的条件多余而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的练习。由于开放性习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所以对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小明看一本720页的书,计划12天看完,实际3天看了150页,照这样计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小明能看完吗?学生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三个量的角度去考虑,可用实际12天看的页数与总页数相比:150÷3×12=600;也可用实际3天看的页数与计划3天看的页数相比:720÷12×3=180;也可用实际工作效率与计划工作效率相比:150÷3=50,720÷12=60;也可用按计划工作效率看150页的天数与实际看150页的天数相比:150÷(720÷12)=2.5;还可以用实际看完这本书的天数与12天相比:720÷(150÷3)=14.4。不同的比较方法都得出了小明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看完这本书。这样的练习,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