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园林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体会
【作者】 张淑华
【机构】 伊春林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学校在园林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同时,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视,并配有相应的教材建设。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编写适合地方特点的校本教材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实际意义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校本教材开发,能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是中职学校的工作核心,通过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所以,对教材的引进、开发,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技能及个性内化结构的形成质量。除了引进和地方统编教材,中职学校开发建设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浓厚学校色彩的校本教材,也显得尤为重要。
开发校本教材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深入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形成职业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只有实施中职校本教材开发,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有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教材能够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要求。
校本教材开发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及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
二、校本教材编写的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专业 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从事评价研究的理论家们就提出:需要根据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测量。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思想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是非常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被明确地陈述出来,在行为化和量化的基础上消除不同人在能力理解上的歧义。这种试图和做法,在当时受到了质疑;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重新兴盛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世界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
(三)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增强专业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校本教材的开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突出能力本为,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三、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园林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技能考核为指导,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为原则,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校本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简明易懂的文字叙述、细致详尽的操作示例,帮助学生更快、更充分地掌握园林技术的相关操作技能。校本教材的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改变“书本”黑板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着力点,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面向市场,贴近行业,注重专业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学校在园林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同时,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视,并配有相应的教材建设。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编写适合地方特点的校本教材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实际意义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校本教材开发,能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是中职学校的工作核心,通过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所以,对教材的引进、开发,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技能及个性内化结构的形成质量。除了引进和地方统编教材,中职学校开发建设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浓厚学校色彩的校本教材,也显得尤为重要。
开发校本教材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深入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形成职业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只有实施中职校本教材开发,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有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教材能够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要求。
校本教材开发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及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
二、校本教材编写的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专业 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从事评价研究的理论家们就提出:需要根据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测量。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思想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是非常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被明确地陈述出来,在行为化和量化的基础上消除不同人在能力理解上的歧义。这种试图和做法,在当时受到了质疑;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重新兴盛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世界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
(三)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增强专业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校本教材的开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突出能力本为,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三、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园林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技能考核为指导,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为原则,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校本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简明易懂的文字叙述、细致详尽的操作示例,帮助学生更快、更充分地掌握园林技术的相关操作技能。校本教材的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改变“书本”黑板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着力点,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面向市场,贴近行业,注重专业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