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画”说“话”之1的n次方——以美术材料为基点浅谈中班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

【作者】 林惠倩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工区的意义在于:区域中,儿童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通过操作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的简单图形、符号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进行美术表现。同时儿童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情绪情感状态也是我们教师要重点关注的。作为教师,要为儿童打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创作氛围,要为儿童创造一个懂感受,会表现,能创造的区域情境。
  关键词:美术材料;美术能力;发展
  一、1的1次方——丰富幼儿使用材料的层次性
  我们的美工区里材料丰富,颜色齐全的颜料盒,取用方便的小喷瓶,装饰作用的活动眼睛等等。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陆续到来。在这学期一开始,孩子进入美工区后常常手足无措,找不到头绪,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材料进行活动。
  小恒看着材料很久,最后拿了一支勾线笔和一张铅画纸。他把铅画纸铺在桌面上,用勾线笔画了人、花、房子等。冬冬选择了一张刮画纸,坐在旁边开始刮画。过了几分钟后,三三俩俩的小朋友走进美工区,也只是拿铅画纸作画或者拿刮画纸刮。
  







  发现:在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材料表现出这样的困惑——面对琳琅满目的材料,我们到底该选择哪个?当孩子选择了材料之后应如何多样化地使用。但当我们的孩子选择了材料后又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已有经验的呈现。孩子已有经验呈现出来的是比较单一的表现方式,如何丰富孩子的已有经验,如何能让孩子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自己丰富的已有经验,成了我们老师很重要的思考课题。
  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孩子重复单一的作画形式。在区域进行了一个多月后,我开始思考——这么多材料孩子为什么只选择了最简单明了的?这么多的材料孩子是否都熟悉,是否都能熟练运用到作品中?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统计了接下来一周孩子使用各种美术材料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1.低结构材料的取与弃
  分析:通过对该案例的思考,我们认为对于材料的提供,教师的本意是让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拿取材料。可是,没想到这些材料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孩子们在游戏时并不经常使用这些材料,而这些材料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活动。有的孩子只能用记号笔和水彩笔在白纸上画画,有的孩子为了找一张自己想要的纸,来来回回地要走好几趟,有时还要去材料框里面找。在这个长时间的寻找过程中,孩子的耐心没了,创意没了,制作的欲望也没有了。怎样才能让孩子既能发现,使用这些材料,又不显得很乱,不影响孩子们的活动呢?
  调整:共同准备和寻找多种工具和材料
  增加自然材料,拓展区域内容。材料的投放对孩子的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乐于探索新材料。为了能让幼儿玩得更有意思,能接触,使用到更多的工具和材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寻找了许多工具和材料,如不同特质的笔,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纸张,不同的废旧材料,不同的自然物,不同的工具等,并全部投放到区域中。同时适当地裁减材料,尽可能提供低结构材料。我们减少了一些高结构材料,我们除了必要的纸、笔、颜料,还增加了废报纸、废旧鞋子、废旧快递箱子等材料,让孩子可以体验涂鸦、拓印等多种形式的区域内容。相信随着区域任务的不断升级,孩子们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
  2.美术材料的易与便
  分析:随意放置的材料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很难进行选择的。材料摆放必须是合理性的。同种类材料摆放在一起,使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材料的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起了解各种工具材料的不同用途和用法。这样一来,孩子们在活动中能自由、方便地找到自己先用的材料和工具,再也不用在寻找中浪费时间。
  调整:共同合理摆放材料
  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把没有用的笔筛选出去,把剩下的笔进行分类,做好标识,方便孩子的取放;把不同大小、颜色、形状、材质的纸张放在了一个柜子里,这样孩子们在寻找纸张时就会一目了然,不用再跑来跑去了;把幼儿常用的剪刀、胶条、压花器等工具放在明显的地方(窗台上),当他们相用的时候就会一眼看到并方便取放;把自然物有层次地摆放在架子上,孩子们既看到了这些自然物,又欣赏到了他们的美;把废旧材料放在一起,帮助孩子关注并探索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摆放材料必须是合理性的。同种类材料摆放在一起,使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因此通过对材料提供方式和种类的改变,使我们意识到,为幼儿提供低结构的美术材料,将工具材料细致地划分,将幼儿常用的工具材料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对幼儿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材料和幼儿相互作用,让幼儿成为环境材料的主人。
  二、1的2次方——提升幼儿使用材料的拓展性
  秋天到了,美工区随着主题的推进也增添了一些“多彩的秋天”相关主题材料。不同颜色的落叶,不同形状的小树枝,各种小果子等等。
  这一天,可可突然提议“老师,我想去下面的沙坑那里挖点沙子画沙画。”我很惊讶于他的提议,但是我仍答应他我会在明天帮他准备好沙子这个材料。第二天他一来就一头扎进美工区,取了一张铅画纸铺在桌上,把沙子洒在纸上。可是由于沙子细小松软,很难在纸上成型,轻轻一碰纸张,他好不容易摆好的造型就又乱了。他跑过来求助我,我用手指了指基础材料框,示意他可以运用工具来帮助沙画成型。第一回合,他用透明胶覆盖在沙子上,发现在用透明胶粘贴的过程中很难固定沙子。失败了几次之后他终于决定换一种工具。第二回合,他决定用双面胶试一试,他在纸上贴了两排双面胶,撕开第一层后,把沙子洒到了双面胶上。“成功了,成功了!”在沙子成型的同一时刻,男孩高兴地欢呼。我看到沙子粘到了双面胶上。试验成功后,男孩重新取了一张纸,用双面胶在上面粘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后高兴地跑开去告诉他的好朋友了。不一会可可的沙画旁边围了一个小圈,几个孩子都在听可可介绍怎么制作沙画。随后,有一个男孩提出可以用落叶在旁边进行粘贴,装扮这幅作品。几个小朋友就开始挑选落叶,然后一起粘贴装扮。
  






  分析: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如:游戏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因此其游戏行为往往是幼儿生活中的经历,或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再现与重构。因此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区域活动点评的时候通过交流,我得知可可是因为周末刚去了公园,画了公园里的沙画。所以引发了可可在美术区里“沙画”的创作灵感。在他们的世界里,沙子不仅仅只是沙坑里的沙子,可以是秋天落叶画中的沙子,可以是动物沙画中的颗粒组成,还可以是建构区中的沙盘。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中提到:“孩子在现实中获得的各种经验,来自于现实并从属于现实。”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不断地经验再现,认知会越来越精细,体验会越来越深刻,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同时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其经验也往往都是综合的。经验的融合重构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当幼儿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并调整着自己的行为时,他们也将在游戏中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
  调整:支持建构,鼓励探究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己形成新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有时候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如案例中幼儿可以用沙坑里的沙子结合双面胶,来一场“沙画之旅”体验,这是幼儿对沙子的特性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但有时候幼儿的经验建构却又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放慢脚步,为幼儿提供实际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直接接触、操作摆弄各种物体与材料,让幼儿在这种实际活动过程中,观察与体会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变化与自己的动作之间的关系,积累感性经验,最终形成自我的新认知。
  同时探究也是儿童多方寻求答案、解决困惑的行为,是儿童游戏的开始。作为教师,要丢掉焦虑下的种种“不可以”——不可以碰,不可以摸,不可以涉足,不可以……让儿童接触“各种意义”的环境,获取环境中多样化的信息,鼓励儿童征服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帮其筛选出自认为“有意义”的环境,提高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抱着固有的思维而去限定儿童的想象。我们不仅要为幼儿提供适宜且充足的材料,也要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与发现,在操作中丰富自身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支持让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更高涨,提高参与度。让幼儿通过探索,丰富已有经验,这样也能使我们的隐性支持变得更生动。
  三、1的3次方——扩展幼儿使用材料的体验性
  这一天,在玩建构区的毛毛走进美工区,看了看周围的材料,然后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想搭建一个烟囱,做一个计划。我们可以拿着纸和笔到建构区吗?”区域之间虽然没有融合的先例,但是我还是点头示意他可以。毛毛拿着纸和笔趴在建构区的地上,认真画起来草图。没几分钟,心心走过来也想要取纸和笔去建构区,和毛毛的建构计划不同的是,心心想要画下来他刚刚搭完的作品。一开始大家都很新奇看着他们,后来我们班有更多的小朋友拿着纸笔走进其他区域。有去小餐厅画菜单的,有去益智区计分的等等。这些行走的小艺术家们给我们班的美工区增添了乐趣,也成为我们班区域中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分析:儿童在日渐熟悉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在区域中玩的越来越得心应手。沙画,印画,扎染……各项工艺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儿童在教师的支持下,在宽松的区域活动氛围中,尝试,探索,创新。
  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绪情感。毛毛打破传统的区域设计,主动提出想去建构区画设计图,这是突破,也是创新。有几个小朋友出于从众心理,也模仿毛毛开始在美工区画画。新玩法对他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会到自由的快乐,享受自主选择,支配的权利,获得掌控感和胜任感,并与区域活动融为一体。
  每天区域结束后,我认为老师的总结谈话非常有必要,同时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每天的指导引导也是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渗透学习的主要助推力量。慢慢地,幼儿已成为“环境的主人”。他们开始发散思维,将工具进行多样化的使用。尝试,探索,创新,他们的区域活动正越来越精彩。
  调整1:尊重幼儿的内心意愿
   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在的区域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自由意愿的萌生与提出,也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满足区域活动的需求。除了区域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我们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之前与幼儿进行讨论。讨论他们喜欢什么游戏,试图了解他们最熟悉的经验点与有价值的兴趣点,以此来不断调整已准备好的相应美术材料,以便材料能更好地供幼儿选择、开发和利用,发挥材料价值最大化。
  调整2:支持兴趣,减少约束
  让美术材料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兴奋剂,多提供低结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有事可做。除了材料支持,我们教师还可以适当介入一些“问题”以引发“矛盾与冲突”,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样设计烟囱?烟囱这样设计科学吗,会容易倒塌吗?于是幼儿从单纯的设计一个烟囱,到需要考虑实际情况,边设计边实际搭建,在实践中遇到不合理的马上进行修改和调整。
  在美工区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满足幼儿的自觉自愿,不随意终止、打断幼儿的创作,毫无外加的约束和干涉,对作品的结果不强求。如:不以条条框框来规定和限制幼儿,不让幼儿对照着范画临摹,不以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在美工区的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能自由自在的创作,随心所欲的选择,让他们在活动中没有心理压力,情绪是放松的,创作的愉悦度也随之大大提高。
  调整3:欣赏与认可,鼓励与助推
  在“行走的小画家”的美工区区域活动中,其实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区域中去,感同身受地发现幼儿的发现,惊喜幼儿的惊喜。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要积极组建师幼互动,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小想法向幼儿请教,寻求幼儿的帮助,让幼儿觉得自己被信任、被需要。用怀着爱喝喜悦的心情,用体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观点的语言,发现打动我们和带给我们惊喜的“哇时刻”,着力发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予适应的引导和激励,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鼓励幼儿把一个人的成功和快乐变成群体大家的成功和快乐,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这也是体验感中很重要的感受之一。
  其实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感是表达活动精神最迷人的特性,它是儿童沉浸其中,以忘我的激情和真切的感受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表达自我的体现。作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区域活动的主人是幼儿,应该以最少的约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编织假想的世界,在身心方面获得最大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成长。因此要实现幼儿在活动中可以不断尝试,并从中得到满足感的区域活动形式。好奇心可以唤起求知欲,可以驱使儿童在活动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并能够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探索中发现和创造。
  我始终相信探究是儿童游戏的开始。让儿童接触“各种意义”的环境,获取环境中多样化的信息,要鼓励儿童征服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提高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体验感。作为教师,要丢掉焦虑下的种种“不可以”—不可以将户外的沙子带回教室,不可以带着美工区的画板去别的区,不可以涉足融合等等,学会放手,让儿童有更多尝试的可能性,让他们的笑容绽放的更灿烂,让他们的区域活动开展的更自由。
  参考文献:
  [1]汪劲秋.游戏中的“一百种对话”[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吴琼.主题背景下小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5.
  [3]刘晓颖.发现儿童的力量[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董旭花、刘霞、赵福云、韩冰川.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