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学课作业设计也需要适时“包装”

【作者】 何国尧

【机构】 王坛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但是由于传统常识课中并没有很好的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这样一个最本源的理念:“科学课要拥有科学味儿。”
  所谓科学课中的“科学味儿”,就是要重视科学思维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让科学课拥有更浓的科学味儿是我们应该重视并且值得研究的方面。那么,到底如何使我们的科学课拥有更浓的“科学味儿”呢?除了要有科学的结构、层次、活动设计和语言外,充满科学味儿的作业设计,适当的“包装“,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途径。因此,布置什么类型作业,学生在作业中从事什么活动,用什么方式来完成作业,也是充满科学味儿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包装”:
  一、“课前准备型”作业——促使学生探究
  课前准备型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实验、观察记录等方法,完成课中或老师设计的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提前介入到新学的内容,去完成一定的课前作业,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如某老师在上《月相的变化》一课时,提前半个月,布置了观察月相变化并作好记录的作业。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更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体验了科学观察的乐趣,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
  二、“方案设计型”作业——活跃学生思维
  方案设计形式的作业,是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来设计这个实验如何操作,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要注意些什么等。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必须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所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合理。教师在实验方案设计前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猜想,明白所要设计的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只有在有猜想的前提下进行方案设计,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明白研究的主体。如:在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时,先让学生猜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再来设计一个拉力大小与运动关系的实验,再如上《 抵抗弯曲》一课中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环节时,让学生先猜猜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测选取“宽度和厚度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因素来共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完善方案。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研究对象不明确、没有进行有效的变量控制等等情况,教师应设法找到学生错误的症结所在,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三、“实验观察型”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布置此类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常生活用品、自然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大胆提出猜想假设,并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逐渐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如上三上年级科学时,引导学生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这类作业由于学生在家完成,氛围宽松,便于近距离观察,因而对观察现象往往能记忆深刻,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再学习、再创造的热情。
  四、“实践活动型”作业——培养各种能力
  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小制作、参观、考察、调查等活动,拓宽知识来源,获得独特体验。
  如在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时,弹簧秤的使用原理是一难点。课后,我布置了“动手制作一支弹簧测力计”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摆在眼前。令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惊人的创造力。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真正理解了弹簧秤测力的原理,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从中获得了具大的成就感,使孩子对科学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兴趣。
  再如,在学习了如何拓印树皮后,让学生到校园中挑选一些不同类型的树木进行树皮的拓印。学生动手实践后,发现不同的树木,树皮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学生亲手实践得出的,比教科书上告诉大家的更有说服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这类作业,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不同层次型”作业——增强学生信心
  由于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分层次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例如:在学完了《运动摩擦力》后,我布置了一个“弹性作业”:1、结合本课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2、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作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其中的一题。这样做,从实际出发,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又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增强了学好科学的信心。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科学课需要“科学味儿”,通过一些作业的设计“包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真正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和技能。当然,说说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如何使科学课拥有更浓的“科学味儿”,这应该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探究中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趣味科学的痕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