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析初中科学教学中“因材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

【作者】 张光清

【机构】 梅江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承认差异,分层教学,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极力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要探讨从学生、备课、授课、辅导、作业、测评和评价等方面开展因材施教,构建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提高《科学》课程和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学课程;因材教育;全面发展
  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其私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的“有教无类”,“以学为乐”,“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教学理念和方法,可谓是留给后世的一笔弥足珍贵的丰富精神遗产,对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实施是要使学生“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而且1个班级的学生数通常较多,如果按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平来授课,长期下来必然会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的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对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不了,根本无法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将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提前到来。这就需要探讨产生这种分化现象的根源及其对应的解决策略,让每个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都能真正地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和健康的发展。因此,就必须探索和实践适合于所有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教育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本人尝试了 “因材教育理念”即“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因材教育理念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一)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革新和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通过理论学习、实验研究和不断的总结反思,教师逐步确立了先进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现在,教师都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细节,注重从学生的“学”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进行每次科学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研究学生的能力: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研究学科的能力: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研究教育的能力: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二、因材教育理念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开发。由于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与各自的智力因素密切相关,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较好地处理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在设计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和组织课余自修等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激励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时,学困生(C层次的学生)可独立地完成例题型、基础训练题;中等生(B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可完成思维型、综合练习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或跟其他同学讨论后也可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优等生(A层次的学生)已有能力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
  (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养。一是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的实施,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式大有改善、学习水平已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作业书写端正大方,卷面洁净;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外善于交流,乐于读书,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实践已证明,因材教育理念实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因其赋予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天地和勃勃生机,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各层次学生的成绩、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其教学思想符合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符合客观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原则,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育素质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  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王  磊.教学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