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郭江华

【机构】 皇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现在,常见一些学生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生气、斗嘴、打架,肚量小得连一句批评的话都听不进;有的连父母一句埋怨、责怪的话都想不开,承受不了,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之路。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厌学、逃学、偷窃、说谎、自私、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以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一名好教师应当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这位同学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促进了自尊、自信的增强。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在进行教育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其中,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素质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心理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是人的心理的差异性的生动写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人尽皆知的育人道理。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一名队员都像一把锁,要想找到开锁的钥匙就该研究他们的心理与个性特征。
  三、尊重、理解学生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班杨振宝同学自控能力差,经常惹祸,父母对其不加管教,我虽多次找他谈话,均见效不大。为了使他在班里能找回自尊和自信,我细心地搜寻起他的种种优点,并及时在全体队员面前鼓励他,为他打气,后来我发现他真的进步了。作业不再偷懒,书写也很认真,再也没有同学打他的小报告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达到教育引导、助其进步的目的,而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表扬能让大家心情愉悦且有明显的成效,何乐而不为呢?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加强,他就越发渴望自主,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作为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吝啬表扬,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培养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才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四、注重实践,以活动为主
  开展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因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目前,虽然不少人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它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融入自然、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应当真心诚意地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朋友,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忘记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了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变成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成为孩子的朋友,就能体验到学生那份丰富的内心世界,就会明白学生那份美好的期盼,自然而然在师生间飞架起一座友谊的彩虹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观念也可以通过它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高少先队员智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