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音乐教学跳动着情感交流的音符

【作者】 李 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情感交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课,积极参加校内外音乐学习或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提升,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这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情感是理性的,而感受音乐的情感是感性的,教师只有把音乐情感通过自己情感的构建真诚地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真情淋漓、自然和谐的音乐课堂。
        一、真诚的情感传递是音乐审美的媒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标志,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李岚清同志说过,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感情教育。李斯特也曾说过:“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可见,音乐教学的独特性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实现审美这一过程。音乐作为形象与情感思想的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染力,在本质上它是非概念性的,它是情感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体验能力、理解能力协调的综合活动。“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其实还没有充分发展,不太容易接受抽象的概念,相对排斥说教,他们长于形象感知,充满热情与好奇,他们的情感容易被感动,喜爱幻想和想象。一般来说,他们在欣赏音乐时,能随着音乐的情感为人物的命运担忧,甚至不自觉地悲伤或者情不自禁地开心大笑,这是他们的情感在审美;他们能通过音乐想到美丽的场景,会想象那里开着他们生命中最灿烂的花等等,随之就会用这些情感编织自己的理想,这些都是感性行为。这些美好的情感就会使他们感受到人生是美的,激励他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体会美好事物对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用法国雨果的话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所以音乐对学生个体品质修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例如歌曲《茉莉花》这首歌是纯净的,是旋律的纯净,是情感的纯净,旋律和歌词加在一起那种纯美是用语言说不明白的,只有一种浸到情感里的感动,才能使人感到这种物质的存在,这是一种看不见却摸得见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洗涤精神的任何地方。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把这种纯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首歌的纯与美,再与学生用共同的情感共同演唱、体验,去感受这种纯美,学生自然就会与教师一样对《茉莉花》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
        值得说明的是,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模式中要把自己对音乐的体验通过语言、神情、肢体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把感受音乐的过程当作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真情当作审美的媒介,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着学生的体验,感动着学生的感动,学生自然会尊重教师的这份真情,愿意跟老师合作,同时也会积极地传递这种情感。无疑,这种真情呈现的品质对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和个性修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深刻的启迪与教育作用。
        二、放大真情,以情移情,以情激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这不等于人的精神生活就一定越来越丰富,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比如打电话,它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但它却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使人们之间的情感也随之淡漠。特别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组合的主要形式,孩子与人的交往中,合作、宽容、谦让、真诚等品质的教育过程就会缺失。倘若在这种淡漠中不能及时实现心理的补偿、情感调适和审美超越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人格的异化。曾经有人说过“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这样的话。笔者觉得,正是由于情感的淡漠,才影响了我们对美的感受,才影响了我们对美感动的能力。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真实的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直接接触的一种活动,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信任,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是情感的碰撞,是心灵的感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目中有人”,把学生看作是有尊严的人,是独特独立的人,是发展的人,关爱生命,尊重权利,唤醒潜能,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的自我张扬,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爱的情感的双向交流,即产生“动情效应”。在这里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情感必须是真诚的,不能有“作秀”或“表演”的色彩,才能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怀着一颗质朴善良的心,懂得体恤万物。所以,教师要学会放大美好事物的赞美,放大对音乐的情感感受,表现为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情换情,以情移情,以情激情,而不是以说教形式苍白地表白情感,更不能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我曾经听过一次合唱课,让我很感动。授课教师的特长是声乐,他很会唱歌。他把演唱的方式用在合唱课上,把自己演唱的情感放大,在指挥学生合唱的时候,全身像被歌曲的情感浸透了一样,情感在他的脸上、手上流淌,每一位学生都被他的情绪所感染,每个人的演唱都非常投入。不仅如此,这位教师在指挥学生演唱时,还能用眼神照顾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歌唱。音乐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就像被他用手托住了,学生如果看不到老师就唱不出感情了。这位教师向学生传达的音乐情感是由心而生的情感,不是预备好了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激扬。他没有说教,没有严厉的目光,所表现出的是放大了的真情,是放大了的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他不仅把自己的音乐情感传递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对学生呵护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把自己的音乐情感和学生的情感编织在一起,每一次演唱每一次感动,所有的合作都很融洽。这种情感活动没有人不愿意参与,学生感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见的真实的情感。学生信任老师,尊重老师,这种师生的情感交往是没有距离的,是愉悦的。音乐情感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连在一起,无疑,这种情感会对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灵变得丰富起来。
        总之,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关注,多一些真情的互动,少一些程式化的教学语言、表情和赞美,那么我们就会让音乐课堂在激情四射之时流淌着隽永柔情,在姹紫嫣红之中衬托着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