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的创新能力
【作者】 刘会吉
【机构】 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槐树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重视培养学生探究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是:
一.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主宰实验探究能力的活动,而且还要创设有趣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才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于是,我设计了一项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说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创新中享受快乐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我的每节科学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气球的皮封住口,然后在另一端用酒精灯把水加热,观察封口的气球皮越鼓越大,这时我又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学生又观察到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动手实验,使学生得出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然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你的发现,有的说:“家乡的水泥路是割成一块一块的”;有的说“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还有的说:“送电的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细心观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
四.通过设计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
一.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主宰实验探究能力的活动,而且还要创设有趣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才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于是,我设计了一项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说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创新中享受快乐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我的每节科学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气球的皮封住口,然后在另一端用酒精灯把水加热,观察封口的气球皮越鼓越大,这时我又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学生又观察到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动手实验,使学生得出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然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你的发现,有的说:“家乡的水泥路是割成一块一块的”;有的说“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还有的说:“送电的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细心观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
四.通过设计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