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于情怀处育人,让历史教学留下扣动心灵的回响

【作者】 王昱儒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凝聚着中国人民的信仰和追求,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是每位中学生在学习和探索历史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中学历史教学作为承载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阵地,有着显著的优势。构建承载家国情怀价值的历史课堂,扣动震撼学生灵魂的回响,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 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①长期高效的家国情怀培养应该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事业。基于此,聚焦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塑造课堂灵魂    凸显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是“教师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提出核心观点或主张。② 教学立意不仅是课堂的灵魂,更是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保障。中学历史课堂是落实国家意志的主要平台,要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学生,教学立意的精心设计是重要环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③在教学观念的引领之下,合理设计教学立意,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家国情怀。
  纵观初中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在推进社会发展方面展现出了可贵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这些都是确立教学立意的关键,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金钥匙。例如,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中,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历朝历代明君贤臣们励精图治、变法图强,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先辈们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是推动着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巨大动力,理应成为家国情怀涵养的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抗争令人动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表明制度创新、观念革新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世界史内容的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说道:“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以审视和理解,“家国情怀”与之相得益彰、深意自明。
  二、展教材言外之意  传递家国情怀
  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最核心的部分,其中含有大量丰富的历史材料,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依托。应重视对教学素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家国情怀精髓,恰到好处进行渲染。比如:教材中的史料研读、相关史事、知识拓展、历史典故、历史图片、人物故事、英雄事迹等等素材,都可以加以利用树立学生传承文化、认同祖国、责任担当的意识,与学生取得情感的共鸣,使家国情怀的培养水到渠成。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对教学素材的适时补充,补充教材中未涉及的彰显家国情怀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八年级下册《五四运动》一课中,可以补充中国外交代表团的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中的发言:在巴黎和会中,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人,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通过顾维钧这个历史人物,让学生们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身上的铮铮傲骨,体会中华儿女的社会使命和爱国情怀,进而激发学生探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中更能体会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运动的伟大;在讲到港澳回归时,可以补充邓小平的一些重要讲话内容,如“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等等素材来引导学生认识港澳回归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同时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与和平的重要作用。
  历史细节最能引人深思、令人动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以及补充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逐步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祖国的责任担任意识。
  三、优化课程资源   内化家国情怀
  特色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具有情感化价值的历史课堂离不开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家国情怀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接受过程,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借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感染逐渐形成。必须让学生有体会、有感悟,这才是落实情感的传递、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校从几年前开始对教学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在课堂教学中编制和使用教学案。教学案不仅仅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一份学习资料,还将是师生互动,情感传递的重要纽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设置拓展延伸或是补充史料,保留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为例,合作探究的部分,精选探究问题:“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将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学会关注时代、分析时局、关注民生,形成感悟,拓展思维;史料链接部分,作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千丝万缕的细节和联系中感知历史,引导学生站在现实的高度看待历史,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反思与巩固,引导学生对教材和教学案内容进行二次阅览,加入自身对课程的思考并记录,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悟,及时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让学生在感悟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媒体课堂、互动课堂教学系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资源也为中学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思考历史事实背后蕴藏的本质。比如,利用互动课堂系统推送练习巩固知识点,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利用微视频讲解趣味知识点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在“仿真”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润物细无声中升华个人情感和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教学立意、挖掘教学素材、优化课程资源等途径带给学生有情怀、有温度的历史课堂,使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课堂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①  徐文秀:《“家国情怀”》多一些 , 人民日报,2012-01-20.
  ② 侯桂红:《试论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确定方法和评价标准》,《历史教学(上半月)》,2015年第7期。
  ③ 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