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分享快乐—— 小班幼儿自主游戏中玩具分享的导引策略
【作者】 卢莎莎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并且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幼儿是家里的小皇帝,从而造成了幼儿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意识和行为。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幼儿,其实社会行为往往发展较慢,长大后容易成为自私自利、很难与他人合作、应付问题能力差的人,因而,尽早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 分享 同伴交往 小班幼儿
一、前言
“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善于与他人分享是人类的高尚情操,幼儿时期是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4岁的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渐过渡到联合游戏阶段。本班幼儿从9月份刚入园以来,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不仅仅只是处于平行游戏水平,也常常伴随着联合游戏的形式。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同时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不与同伴分享,从而引发争吵。因此我们突然就会听到幼儿着急地喊:“老师,我的玩具被**弄坏了!”“老师,**抢我的玩具。”然后就会出现教师急匆匆地来救火:“**,请把玩具还给人家。”“**不可以抢玩具。”“**,你的玩具为什么不和朋友一起分享?”等一系列问题。
二、通过案例观察,分析孩子争抢玩具的类型与教师的导引时机
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也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都是自我为中心。那么我想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争抢玩具行为表现,以及针对分享问题寻找相应的策略。
1、 模仿同伴型争抢
镜头一:四位幼儿在一起玩一筐积木,分别在积木框里取得自己的搭建材料。曹然拿了一个长条的积木摆好后,Ethan看见这块长条积木就从曹然那直接拿了过来。同时,多多也看到了这一幕,也学着Ethan的样子从Ethan那边拿过来。这时,Ethan发现了就说:“不能拿我的。”多多就对Ethan说:“我们是好朋友。”可是Ethan没有理会多多的话,继续拿着长条积木自己玩了起来。多多搭了一个积木后看中了曹然搭好的半圆形积木,又想从曹然那直接将半圆形积木拿过来。曹然一看到多多要拿他的积木,便叫起来:“啊~啊~”积木掉到了地上,曹然便自己捡回去。
分析: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不管是好的还不好的,通常是只要他们觉得有趣就会去模仿。在镜头中,多多看到Ethan拿了曹然的玩具,而曹然没有表示不愿意。因为在我的视频拍摄前,曹然是先拿到这筐积木玩具并邀请了Ethan一起玩,他说:“Ethan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一起玩。”所以Ethan拿曹然的积木,曹然并没有不情愿。多多看到Ethan随意拿同伴的玩具,同伴并不在意这样被拿走,她也就学着Ethan的样子从对方手里拿玩具,可是Ethan却不让多多拿走了。后来多多也学着曹然说了一句“我们都是好朋友”,但只是自言自语的述说,并没有对着某个同伴说,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这句话对周围的同伴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当多多再次去拿曹然的玩具时,曹然也同样表示不愿意。
教师导引时机:游戏结束后的集体谈话
这个镜头里面的“ 我们都是好朋友”显然对同伴间的玩具分享没有产生什么作用,说明幼儿对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不明确。所以教师需要在游戏中或游戏后不断地引导幼儿如何用适合语言与同伴交流。可以在游戏后,进行集体观看做游戏视频,与幼儿讨论视屏中同伴间的争吵表现,让幼儿明白争抢玩具的不良后果,同时要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故事《佳佳真快乐》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等等道理。
2、 自我中心型争抢
镜头二:多多一边拿着桌子上散落的积木一边寻找自己想要的积木。忽然,多多发现Ethan有一块黄色的积木,便要从Ethan那拿过来。Ethan看到了用身体压着自己前面的积木并朝着老师叫着:“啊!啊!她抢我的积木,她抢我的积木。”多多见Ethan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她,也不说话,继续抢自己想要的黄色积木。Ethan继续反抗地大叫:“啊!啊!”多多还是不理会。老师便对多多说:“多多,请你用好听的话对Ethan说。”多多还是不管,抢过玩具跑走了。逃到老师那里,老师对多多说:“多多,你想要拿Ethan的玩具要用好听的话跟他说呀,不能抢,要Ethan同意了你才能拿。请你把玩具换给Ethan。”多多从老师怀里走出来,看看自己手里的玩具,但又不想还给对方。
分析:这是在小班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以自我中心的争抢表现。常常都是自己想到什么或突然看到什么就不管同伴的意愿直接独占。这类型的幼儿往往都是自我中心强烈,并且不善于语言表达,也伴随着一点自私的性格特征。很多幼儿和多多一样具有典型的自我个性,根据自己想要的或突然兴起的意识,不会用语言表达的方式直接用手“拿”。
教师导引时机:幼儿主动寻求帮助
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有时候焦急地情绪无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要领会幼儿的神情,及时给帮助并给以相应的策略。在镜头二中,Ethan因为多多突然抢他的玩具,让他不知所措。当Ethan就对着旁边的老师发出求救的眼神,同时也告诉教师:“她抢我的玩具。”教师就及时地给予幼儿回应,同时还要告诉多多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多多虽然没有根据教师的引导去和同伴沟通,但多多走到教师怀里时,也是寻求帮助的表现。那么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她如何正确地与同伴沟通,并告诉她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帮助幼儿懂得明辨行为后果的能力。
3、 自我保护型争抢
镜头三:曹然发现Ethan把散落的积木和白色警车偷偷堆到他那边,就站起来大叫:“哎呀。”一边再拨开Ethan堆积起来的警车和积木,拿走一辆蓝色的警车说着:“给我这个给我。”Ethan一看曹然拿走自己喜欢的蓝色的警车也大叫起来:“啊!啊!这个警车我要的,我要的。”还想从曹然那抢回来。而曹然听到Ethan说要这辆蓝色的警车就丢给他,然后从Ethan桌前迅速拿回自己的白色警车,说着:“这个弯弯得警车给我。”两个小朋友都拿回了自己原来拥有的车后破涕为笑了,继续搭着积木。
镜头四:Ethan把思伯的玩具弄倒后,从倒下的积木里拿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思伯看见了就说:“Ethan抢我的玩具。”并走到Ethan面前想要抢回自己的玩具。Ethan不肯还给思伯也叫了起来:“啊,啊!”两个人抓着玩具互不相让,并且用手推撞对方,这时老师走过来将两个人拉开。
分析:曹然和思伯都是比较懂事的孩子,他们两个在平时的游戏中只要同伴能跟他说:“请你给我一个吧?或我们一起玩好吗?”他就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同伴。但是有时候,同伴没有与他们友好协商,或者抢走他们喜欢的玩具时,就是镜头三、四中那样,他俩也就会和同伴产生争抢,维护自己的利益。
教师导引时机:肢体冲突
在镜头三中,曹然和Ethan虽然相互争抢着玩具,但是并没有发生肢体冲突,所以教师在一旁观察着两人的“争执”行为,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对幼儿进行谈话:当同伴抢了自己的玩具,该怎么办?让幼儿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用抢对方玩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镜头四中因为Ethan与思伯争抢玩具,并有推撞的行为,教师就马上采取措施,将两个幼儿分开,避免肢体冲突带来的危险后果,同时结束了游戏。并在幼儿冷静过后,教师进行了谈话:抢玩具好不好?因为抢玩具打人,打人了会怎么样?如果你被抢玩具了,被打了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与三个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各自的行为后果,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4、 见义勇为型争抢
镜头五:Ethan被多多抢了积木后情绪很激动,一直大声地哭着。曹然看到后,走到多多面前,从多多手里夺回了Ethan的积木,并拿给Ethan:“Ethan给你。”Ethan从曹然手里拿回自己的玩具后停止了哭泣继续回到桌子前面玩起积木。曹然一边玩一边问Ethan:“你为什么哭呀?”Ethan轻轻地说:“她抢我的玩具。”曹然说:“那我帮助你了呀,我帮助你呀。我对你很好的!”Ethan一边擦眼泪一边整理着自己的玩具对曹然和多多说:“我准备搭了,你们别搞我的哦!”曹然把自己的积木给了Ethan说:“好吧,你搭大一点哦,我对你很好的!我跟你不会抢玩具的。”说着,他俩继续愉快地玩着。
分析:这一类型的争抢在小班比较少出现,在大班会比较明显,特别是大班的男孩子,觉得自己是小小男子汉,常会出现一些“见义勇为”保护弱势的表现。曹然这个孩子比较懂事、有主见,而且平时又常跟Ethan玩在一起,是很好的朋友。曹然毕竟还是小班的年龄,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远远不如大班幼儿,所以当Ethan与同伴发生争吵,不管谁不对,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地去帮助Ethan,帮着Ethan抢玩具。
教师导引时机:幼儿行为错误
在镜头五中,曹然因为多多抢了Ethan的玩具,自己就帮助Ethan从多多手中抢回来,他就觉得自己是帮助了Ethan。但是他的帮助方式不是很恰当,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幼儿他的行为和抢别人玩具的幼儿是一样的,同样是不对的。当幼儿的主观意识判断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并给予幼儿正确的解决方法。如:寻求教师帮助,告诉同伴要友好协商等方式。
三、日常生活中玩具分享的导引策略
小班幼儿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属于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绝对“自我中心”状态。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所以我希望通过分享教育引导幼儿之间更好的游戏,体验分享的快乐。
1、引导幼儿学会沟通,架起交往的桥梁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一起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己协商学会分享。学会向同伴发出邀请或提出要求,学会用礼貌的话语或同伴愿听的好话达到目的。例如案例中多多这个女孩子不善于和同伴沟通,那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就要引导这类幼儿说:“我们一起玩好吗?”“请你给我一个玩具,好吗?”同时还要告诉幼儿,与他人沟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并要得要同意才能自己的意愿实施。逐渐帮助幼儿摈除的是自我中心的意识,获得的是逐步考虑他人想法的意识,提升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
2、发挥不同区角的功能,促进分享行为的发展
语言区: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金色的房子》、《孔融让梨》等,供幼儿欣赏、讲述。
表演区:在表演角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金色的房子》。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
日常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例如:拍皮球活动,幼儿要解决“球不够怎么办?”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想玩一筐玩具,可玩具却只有一筐;分享的食物不够分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对幼儿采取的正确行为,教师都及时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3、 营造同伴分享机会,开展分享日活动
在一星期中定个半天为玩具分享日。在家长的支持下,让幼儿带玩具来园。开展分享活动时,由玩具的小主人拿好自己的玩具,其他同伴可以自主向玩具主人提出分享要求:你能借我玩玩吗?或,我和你换着玩好吗?开展共同或交流玩玩具。同样,自己带来的玩具要推销给同伴以获得更多的朋友或获得其他好玩的玩具。
4、树立榜样示范,强化分享意识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爱模仿正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幼儿,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幼儿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幼儿喜爱的人,对他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当有的幼儿听了对方的请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给同伴玩时,成人则就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帮助幼儿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咱俩一起玩吧?”“你先玩,过一会儿再给我们玩。”等等,让幼儿从简单地进行模仿,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孩子负面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5、建立家园合作,双向协作促进分享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交流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成人都鼓励幼儿与别人分享,那成人也要言行一致。例如,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可当幼儿真的给你时,你笑着说“谢谢你,我们不爱吃,你自己吃吧!”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因此在幼儿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要欣然接受。在一段时期内,幼儿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提示幼儿,让他能时刻想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例如:玩沙时,小桶和铲子等工具总是不够用,有的幼儿就会喜欢独占,于是我们老师就应该提醒他“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别人分享,别人会非常高兴的。”
四、 收获与成效——快乐分享,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1、学会沟通,友好交往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幼儿懂得分享,在游戏中发挥了交往时的语言魅力。学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等借还玩具;学会请求别人的帮助等,这样能有效地减少争抢和哭闹情况。有利于同伴之间的游戏,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
2、学会分享,快乐游戏
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适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步的分享意识,能主动地向同伴共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当同伴提出请求:“请你给我一个,好吗?” 能积极地回应并给予物品。“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这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
有了表达的技巧和分享的意识,幼儿在游戏中就能较好地分配玩具与角色。良好的游戏氛围,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加愉快的经验,使幼儿更自主、自愿地投入到游戏中。在愉悦地游戏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可以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快乐以及团结合作的魅力。
3、幼儿尽情游戏,教师细致观察
当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或共享,那么教师就有足够地时间来观察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活动,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并能当好幼儿在游戏中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做好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常常处在帮助幼儿解决“独占”纠纷的问题上。
4、 分享氛围,渲染教师情绪
幼儿之间的交往也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友好的分享交往,良好的语言沟通,处处体现了幼儿爱的行为,这些也深深感染了老师。分享是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会时常和幼儿一样,要学会沟通、学会分享。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从而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行为,多和同伴进行分享,使幼儿的分享意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张明红;《3-6岁幼儿心理与优教》;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6
2、姜勇 / 陈帼眉;《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尚晓燕;《0-6岁成就一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7
4、徐琳;从幼儿的独占心理看分享教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年11期
5、张惠珍;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11期
6、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关键词: 分享 同伴交往 小班幼儿
一、前言
“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善于与他人分享是人类的高尚情操,幼儿时期是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4岁的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渐过渡到联合游戏阶段。本班幼儿从9月份刚入园以来,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不仅仅只是处于平行游戏水平,也常常伴随着联合游戏的形式。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同时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不与同伴分享,从而引发争吵。因此我们突然就会听到幼儿着急地喊:“老师,我的玩具被**弄坏了!”“老师,**抢我的玩具。”然后就会出现教师急匆匆地来救火:“**,请把玩具还给人家。”“**不可以抢玩具。”“**,你的玩具为什么不和朋友一起分享?”等一系列问题。
二、通过案例观察,分析孩子争抢玩具的类型与教师的导引时机
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也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都是自我为中心。那么我想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争抢玩具行为表现,以及针对分享问题寻找相应的策略。
1、 模仿同伴型争抢
镜头一:四位幼儿在一起玩一筐积木,分别在积木框里取得自己的搭建材料。曹然拿了一个长条的积木摆好后,Ethan看见这块长条积木就从曹然那直接拿了过来。同时,多多也看到了这一幕,也学着Ethan的样子从Ethan那边拿过来。这时,Ethan发现了就说:“不能拿我的。”多多就对Ethan说:“我们是好朋友。”可是Ethan没有理会多多的话,继续拿着长条积木自己玩了起来。多多搭了一个积木后看中了曹然搭好的半圆形积木,又想从曹然那直接将半圆形积木拿过来。曹然一看到多多要拿他的积木,便叫起来:“啊~啊~”积木掉到了地上,曹然便自己捡回去。
分析: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不管是好的还不好的,通常是只要他们觉得有趣就会去模仿。在镜头中,多多看到Ethan拿了曹然的玩具,而曹然没有表示不愿意。因为在我的视频拍摄前,曹然是先拿到这筐积木玩具并邀请了Ethan一起玩,他说:“Ethan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一起玩。”所以Ethan拿曹然的积木,曹然并没有不情愿。多多看到Ethan随意拿同伴的玩具,同伴并不在意这样被拿走,她也就学着Ethan的样子从对方手里拿玩具,可是Ethan却不让多多拿走了。后来多多也学着曹然说了一句“我们都是好朋友”,但只是自言自语的述说,并没有对着某个同伴说,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这句话对周围的同伴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当多多再次去拿曹然的玩具时,曹然也同样表示不愿意。
教师导引时机:游戏结束后的集体谈话
这个镜头里面的“ 我们都是好朋友”显然对同伴间的玩具分享没有产生什么作用,说明幼儿对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不明确。所以教师需要在游戏中或游戏后不断地引导幼儿如何用适合语言与同伴交流。可以在游戏后,进行集体观看做游戏视频,与幼儿讨论视屏中同伴间的争吵表现,让幼儿明白争抢玩具的不良后果,同时要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故事《佳佳真快乐》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等等道理。
2、 自我中心型争抢
镜头二:多多一边拿着桌子上散落的积木一边寻找自己想要的积木。忽然,多多发现Ethan有一块黄色的积木,便要从Ethan那拿过来。Ethan看到了用身体压着自己前面的积木并朝着老师叫着:“啊!啊!她抢我的积木,她抢我的积木。”多多见Ethan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她,也不说话,继续抢自己想要的黄色积木。Ethan继续反抗地大叫:“啊!啊!”多多还是不理会。老师便对多多说:“多多,请你用好听的话对Ethan说。”多多还是不管,抢过玩具跑走了。逃到老师那里,老师对多多说:“多多,你想要拿Ethan的玩具要用好听的话跟他说呀,不能抢,要Ethan同意了你才能拿。请你把玩具换给Ethan。”多多从老师怀里走出来,看看自己手里的玩具,但又不想还给对方。
分析:这是在小班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以自我中心的争抢表现。常常都是自己想到什么或突然看到什么就不管同伴的意愿直接独占。这类型的幼儿往往都是自我中心强烈,并且不善于语言表达,也伴随着一点自私的性格特征。很多幼儿和多多一样具有典型的自我个性,根据自己想要的或突然兴起的意识,不会用语言表达的方式直接用手“拿”。
教师导引时机:幼儿主动寻求帮助
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有时候焦急地情绪无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要领会幼儿的神情,及时给帮助并给以相应的策略。在镜头二中,Ethan因为多多突然抢他的玩具,让他不知所措。当Ethan就对着旁边的老师发出求救的眼神,同时也告诉教师:“她抢我的玩具。”教师就及时地给予幼儿回应,同时还要告诉多多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多多虽然没有根据教师的引导去和同伴沟通,但多多走到教师怀里时,也是寻求帮助的表现。那么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她如何正确地与同伴沟通,并告诉她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帮助幼儿懂得明辨行为后果的能力。
3、 自我保护型争抢
镜头三:曹然发现Ethan把散落的积木和白色警车偷偷堆到他那边,就站起来大叫:“哎呀。”一边再拨开Ethan堆积起来的警车和积木,拿走一辆蓝色的警车说着:“给我这个给我。”Ethan一看曹然拿走自己喜欢的蓝色的警车也大叫起来:“啊!啊!这个警车我要的,我要的。”还想从曹然那抢回来。而曹然听到Ethan说要这辆蓝色的警车就丢给他,然后从Ethan桌前迅速拿回自己的白色警车,说着:“这个弯弯得警车给我。”两个小朋友都拿回了自己原来拥有的车后破涕为笑了,继续搭着积木。
镜头四:Ethan把思伯的玩具弄倒后,从倒下的积木里拿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思伯看见了就说:“Ethan抢我的玩具。”并走到Ethan面前想要抢回自己的玩具。Ethan不肯还给思伯也叫了起来:“啊,啊!”两个人抓着玩具互不相让,并且用手推撞对方,这时老师走过来将两个人拉开。
分析:曹然和思伯都是比较懂事的孩子,他们两个在平时的游戏中只要同伴能跟他说:“请你给我一个吧?或我们一起玩好吗?”他就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同伴。但是有时候,同伴没有与他们友好协商,或者抢走他们喜欢的玩具时,就是镜头三、四中那样,他俩也就会和同伴产生争抢,维护自己的利益。
教师导引时机:肢体冲突
在镜头三中,曹然和Ethan虽然相互争抢着玩具,但是并没有发生肢体冲突,所以教师在一旁观察着两人的“争执”行为,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对幼儿进行谈话:当同伴抢了自己的玩具,该怎么办?让幼儿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用抢对方玩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镜头四中因为Ethan与思伯争抢玩具,并有推撞的行为,教师就马上采取措施,将两个幼儿分开,避免肢体冲突带来的危险后果,同时结束了游戏。并在幼儿冷静过后,教师进行了谈话:抢玩具好不好?因为抢玩具打人,打人了会怎么样?如果你被抢玩具了,被打了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与三个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各自的行为后果,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4、 见义勇为型争抢
镜头五:Ethan被多多抢了积木后情绪很激动,一直大声地哭着。曹然看到后,走到多多面前,从多多手里夺回了Ethan的积木,并拿给Ethan:“Ethan给你。”Ethan从曹然手里拿回自己的玩具后停止了哭泣继续回到桌子前面玩起积木。曹然一边玩一边问Ethan:“你为什么哭呀?”Ethan轻轻地说:“她抢我的玩具。”曹然说:“那我帮助你了呀,我帮助你呀。我对你很好的!”Ethan一边擦眼泪一边整理着自己的玩具对曹然和多多说:“我准备搭了,你们别搞我的哦!”曹然把自己的积木给了Ethan说:“好吧,你搭大一点哦,我对你很好的!我跟你不会抢玩具的。”说着,他俩继续愉快地玩着。
分析:这一类型的争抢在小班比较少出现,在大班会比较明显,特别是大班的男孩子,觉得自己是小小男子汉,常会出现一些“见义勇为”保护弱势的表现。曹然这个孩子比较懂事、有主见,而且平时又常跟Ethan玩在一起,是很好的朋友。曹然毕竟还是小班的年龄,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远远不如大班幼儿,所以当Ethan与同伴发生争吵,不管谁不对,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地去帮助Ethan,帮着Ethan抢玩具。
教师导引时机:幼儿行为错误
在镜头五中,曹然因为多多抢了Ethan的玩具,自己就帮助Ethan从多多手中抢回来,他就觉得自己是帮助了Ethan。但是他的帮助方式不是很恰当,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幼儿他的行为和抢别人玩具的幼儿是一样的,同样是不对的。当幼儿的主观意识判断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并给予幼儿正确的解决方法。如:寻求教师帮助,告诉同伴要友好协商等方式。
三、日常生活中玩具分享的导引策略
小班幼儿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属于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绝对“自我中心”状态。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所以我希望通过分享教育引导幼儿之间更好的游戏,体验分享的快乐。
1、引导幼儿学会沟通,架起交往的桥梁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一起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己协商学会分享。学会向同伴发出邀请或提出要求,学会用礼貌的话语或同伴愿听的好话达到目的。例如案例中多多这个女孩子不善于和同伴沟通,那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就要引导这类幼儿说:“我们一起玩好吗?”“请你给我一个玩具,好吗?”同时还要告诉幼儿,与他人沟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并要得要同意才能自己的意愿实施。逐渐帮助幼儿摈除的是自我中心的意识,获得的是逐步考虑他人想法的意识,提升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
2、发挥不同区角的功能,促进分享行为的发展
语言区: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金色的房子》、《孔融让梨》等,供幼儿欣赏、讲述。
表演区:在表演角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金色的房子》。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
日常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例如:拍皮球活动,幼儿要解决“球不够怎么办?”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想玩一筐玩具,可玩具却只有一筐;分享的食物不够分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对幼儿采取的正确行为,教师都及时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3、 营造同伴分享机会,开展分享日活动
在一星期中定个半天为玩具分享日。在家长的支持下,让幼儿带玩具来园。开展分享活动时,由玩具的小主人拿好自己的玩具,其他同伴可以自主向玩具主人提出分享要求:你能借我玩玩吗?或,我和你换着玩好吗?开展共同或交流玩玩具。同样,自己带来的玩具要推销给同伴以获得更多的朋友或获得其他好玩的玩具。
4、树立榜样示范,强化分享意识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爱模仿正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幼儿,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幼儿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幼儿喜爱的人,对他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当有的幼儿听了对方的请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给同伴玩时,成人则就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帮助幼儿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咱俩一起玩吧?”“你先玩,过一会儿再给我们玩。”等等,让幼儿从简单地进行模仿,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孩子负面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5、建立家园合作,双向协作促进分享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交流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成人都鼓励幼儿与别人分享,那成人也要言行一致。例如,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可当幼儿真的给你时,你笑着说“谢谢你,我们不爱吃,你自己吃吧!”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因此在幼儿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要欣然接受。在一段时期内,幼儿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提示幼儿,让他能时刻想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例如:玩沙时,小桶和铲子等工具总是不够用,有的幼儿就会喜欢独占,于是我们老师就应该提醒他“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别人分享,别人会非常高兴的。”
四、 收获与成效——快乐分享,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1、学会沟通,友好交往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幼儿懂得分享,在游戏中发挥了交往时的语言魅力。学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等借还玩具;学会请求别人的帮助等,这样能有效地减少争抢和哭闹情况。有利于同伴之间的游戏,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
2、学会分享,快乐游戏
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适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步的分享意识,能主动地向同伴共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当同伴提出请求:“请你给我一个,好吗?” 能积极地回应并给予物品。“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这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
有了表达的技巧和分享的意识,幼儿在游戏中就能较好地分配玩具与角色。良好的游戏氛围,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加愉快的经验,使幼儿更自主、自愿地投入到游戏中。在愉悦地游戏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可以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快乐以及团结合作的魅力。
3、幼儿尽情游戏,教师细致观察
当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或共享,那么教师就有足够地时间来观察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活动,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并能当好幼儿在游戏中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做好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常常处在帮助幼儿解决“独占”纠纷的问题上。
4、 分享氛围,渲染教师情绪
幼儿之间的交往也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友好的分享交往,良好的语言沟通,处处体现了幼儿爱的行为,这些也深深感染了老师。分享是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会时常和幼儿一样,要学会沟通、学会分享。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从而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行为,多和同伴进行分享,使幼儿的分享意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张明红;《3-6岁幼儿心理与优教》;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6
2、姜勇 / 陈帼眉;《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尚晓燕;《0-6岁成就一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7
4、徐琳;从幼儿的独占心理看分享教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年11期
5、张惠珍;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11期
6、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