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音乐教学中几点尝试
【作者】 杨仕祥
【机构】 独山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小学的音乐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的全新的理念,为教学注入了活力和朝气。情感、兴趣、想象、创造、个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何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呢?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快乐的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创造出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体验;意境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音乐教学模式也随之受到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体验教学模式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它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音乐教师如何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成功的运用这种模式驾驭课堂呢?为此,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哦,林中那间小屋》一课时,改变了以往学生会唱这首歌曲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目标,而是先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通过听觉感受来体会歌曲意境以及灌输学生热爱大自然,为美化地球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这首歌曲。然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再次激发学生内心想唱的欲望,直到让学生随着琴声模唱、唱熟、填词。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的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
其次,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体验的艺术。她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例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这一课中,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声音展开。如何构建回声,如何生动逼真的模拟自然界中多种小鸟的叫声呢?我的设计是这样的:1、指导学生通过声音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回声的效果;2、用唢呐模拟自然界中鸟叫的声音,让学生认真地感受;3、让学生利用自带的一些工具,模拟出生活中更多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音乐体现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音乐的效果。
音乐是体验艺术,意为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单纯说教,忽视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会在“安分守己”中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学生也就难于对音乐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感知。这对学生学习音乐、甚至是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我认为快乐在于参与。要打破传统、陈旧而低效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美感。
再者,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这时,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当欣赏一段乐曲时,在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初听时学生的理解会很粗浅,很浅薄。但一幅图片,一段文字可以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加以重点的提示,在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境方面,收效甚佳。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伏尔加船夫曲》之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当时船夫们悲惨生活的资料,还有反映他们长期受压迫生活极度潦倒的影片片段,作为欣赏课教学的导入部分,很快我欣慰地感觉出学生对音乐的主题并不陌生了并似乎是找到了共鸣,且能投入情感,我意识到了这是以往的单一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拓宽视野,带领他们走入神秘而色彩斑斓的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
以上便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尝试,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深深的感觉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注入了快乐,更体现出了求真、求新、求美的新理念,更能全面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快乐教学适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很乐于参与。无论是选曲创编,还是欣赏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审美创新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求,体现了音乐性、人文性、创新性及时代的风貌。教学设计延展,突破原有传统模式,提高了课的密度和时效度。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从音乐中体现审美情感价值和创新智慧价值。学生体验了快乐,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们不仅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而且引发了探索的欲望。这为他们的感知觉、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自控力、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体验;意境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音乐教学模式也随之受到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体验教学模式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它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音乐教师如何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成功的运用这种模式驾驭课堂呢?为此,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哦,林中那间小屋》一课时,改变了以往学生会唱这首歌曲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目标,而是先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通过听觉感受来体会歌曲意境以及灌输学生热爱大自然,为美化地球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这首歌曲。然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再次激发学生内心想唱的欲望,直到让学生随着琴声模唱、唱熟、填词。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的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
其次,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体验的艺术。她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例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这一课中,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声音展开。如何构建回声,如何生动逼真的模拟自然界中多种小鸟的叫声呢?我的设计是这样的:1、指导学生通过声音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回声的效果;2、用唢呐模拟自然界中鸟叫的声音,让学生认真地感受;3、让学生利用自带的一些工具,模拟出生活中更多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音乐体现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音乐的效果。
音乐是体验艺术,意为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单纯说教,忽视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会在“安分守己”中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学生也就难于对音乐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感知。这对学生学习音乐、甚至是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我认为快乐在于参与。要打破传统、陈旧而低效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美感。
再者,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这时,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当欣赏一段乐曲时,在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初听时学生的理解会很粗浅,很浅薄。但一幅图片,一段文字可以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加以重点的提示,在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境方面,收效甚佳。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伏尔加船夫曲》之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当时船夫们悲惨生活的资料,还有反映他们长期受压迫生活极度潦倒的影片片段,作为欣赏课教学的导入部分,很快我欣慰地感觉出学生对音乐的主题并不陌生了并似乎是找到了共鸣,且能投入情感,我意识到了这是以往的单一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拓宽视野,带领他们走入神秘而色彩斑斓的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
以上便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尝试,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深深的感觉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注入了快乐,更体现出了求真、求新、求美的新理念,更能全面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快乐教学适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很乐于参与。无论是选曲创编,还是欣赏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审美创新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求,体现了音乐性、人文性、创新性及时代的风貌。教学设计延展,突破原有传统模式,提高了课的密度和时效度。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从音乐中体现审美情感价值和创新智慧价值。学生体验了快乐,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们不仅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而且引发了探索的欲望。这为他们的感知觉、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自控力、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