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梁 群

【机构】 玉林农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职数学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职数学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情感教育,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于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重要,因此,在进行中职的数学教学时,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和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获得久违的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必将使学生的聪明智慧、潜能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而出现教学上的高效率、高质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对老师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讲的课,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要改变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和民主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思想。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气,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老师设计的期望和轨道时,老师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中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老师争论,特别是同学中的观点更要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独立学习的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一节课开头的好坏,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大,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精心设计一种简短而又有启发性的导语,就会象磁铁一样牢牢把学生吸引住,使之产生新奇感,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须将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模型制作、数学板报、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有些同学还别出心裁地利用色彩的变幻,反映平面图形的立体感,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立体思维。通常我和他们一起制作一些课件,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且加强他们的数学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事实已经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所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创新的过程还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维持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学生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适度地给予学生机会,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让他们生发出创新意识。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巩固创新的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数学与科学知识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其具有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带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设计中,使学生能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由此可以有效维持他们的创新兴趣。
        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国内偏重于“演绎”,国外偏重于“归纳”,使得我们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却极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数学上的“悟理”,主要是通过猜想—推理—分析归纳,从而领悟其中道理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繁琐复杂的习题课。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来认识知识逻辑规律与原理,则是一种享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对获得知识有着浓厚的憧憬和期盼心理,从而唤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展示一些概念形成的原始材料,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形成过程,解题的思维过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再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理性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一种主动参与、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解题方法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获得了参与创造思考的机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创设精巧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专题研究和开放性问题方面的内容,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安排的密度与强度。
        中职数学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