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设空间,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王 芳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著名科学家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谈自己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的内驱力。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由于知识面的限制,他们的许多想法、方法在我们成人眼里看来是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作为一名教育引导者,绝不可以简单地批评或纠正,因为这样做只能将小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反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肯定和赞扬会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扩展。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时,创设了一个小小游戏,事先准备两个盒子和两袋围棋子,让两组学生参与摸棋子,另外两组学生猜测和判断结果,老师提出问题,在全班交流讨论,最终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二、注重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对数学与生活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兴趣等等,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如在教授三年级“测量”一课时,我预先安排学生实地测量自家农田的周长,让住在城区的孩子步行 一千米 长的街道,正式上课时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又如在“时、分、秒”一课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列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三、注重总结分析,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合理运用好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及数学探索能力,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遇到问题能按一定方向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如:①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②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像这些形异质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一题会多题,可以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又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当长与宽相等时,经过引导,学生就很快就能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
四、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位学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我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努力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的内驱力。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由于知识面的限制,他们的许多想法、方法在我们成人眼里看来是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作为一名教育引导者,绝不可以简单地批评或纠正,因为这样做只能将小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反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肯定和赞扬会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扩展。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时,创设了一个小小游戏,事先准备两个盒子和两袋围棋子,让两组学生参与摸棋子,另外两组学生猜测和判断结果,老师提出问题,在全班交流讨论,最终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二、注重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对数学与生活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兴趣等等,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如在教授三年级“测量”一课时,我预先安排学生实地测量自家农田的周长,让住在城区的孩子步行 一千米 长的街道,正式上课时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又如在“时、分、秒”一课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列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三、注重总结分析,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合理运用好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及数学探索能力,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遇到问题能按一定方向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如:①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②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像这些形异质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一题会多题,可以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又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当长与宽相等时,经过引导,学生就很快就能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
四、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位学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我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努力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