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 欧大明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修订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中职语文教学的这种职业特色强调了语文能力培养的“职业化”导向,突出了实用性,有助于实现大纲中规定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几年来,笔者致力于嵌入专业知识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不断地探索中力求提升、完善与专业知识紧密连接的中职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借鉴专家理论及结合自身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展开创新教学的探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⑴调整教材内容,补充应用文写作及古诗词的欣赏。根据实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对教材内容的设置进行微调,删减应用价值不高、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文章。例如,第一册中的《劝学》、《我的四季》、《石钟山记》三篇课文,不进行统一的课堂教学,只留给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课下自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及年代的先后顺序,增设古诗词赏析、背诵,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例如,新春伊始,笔者带领学生收集、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歌,从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晚春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个季节过去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较多的佳句。一年过去了,四季之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诗歌学生也就记得差不多。按年代的顺序学习诗歌,主要把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过的诗歌按年代的顺序进行梳理,让学生重新感受诗人的情怀。
⑵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快乐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得到熏陶,让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经常从网上、语文刊物上搜集借鉴精彩的导入语。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那么青年毛泽东眼里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沁园春·长沙》。在处理课文内容时,笔者降低教学的重点,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之,并注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文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只要有道理,就给予充分地肯定,使他们摆脱标准答案,教师权威及一切心理上、时空上的束缚。
⑶有感而发,自由写作。写作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头痛的事。笔者把写作训练重点放在应用文方面,让学生在符合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要求下自由选择题目、材料进行写作,并对作文进行讲评。通过讲评使学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还让学生模仿写作,化简写作,即将课文缩写成梗概。因为有东西可写,学生也愿意写作文。笔者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有感而发。当然,让学生自由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位生活,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把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事、物、情、理写下来。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⑴激“情”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那么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开展教学,无疑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一课时提问:“知道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指的是哪些故事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都是他们熟悉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学生把想得到的答案都说完之后,笔者进行总结。接着问:“那么大家仔细看看这四个故事,它们的内容有没有共同点?”学生认真想了想,回答说:“都是爱情故事,并且都是悲剧。”笔者适时总结:“是啊,在所有的故事中,最缠绕人心的总是爱情,而在爱情故事中,最刻骨铭心的,却往往是悲剧。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重温一下‘牛郎织女’这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在这首凄美的诗歌中寻找答案。”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⑵各抒己“情”。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就必然出现许多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过往课堂上的独自传输的传统教法,创设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交流的民主、和谐氛围,让他们通过积极的对话交流,不断生成有价值的认知生长点,实现知识、经验、体验共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说出和笔者不一样的答案,而他们的答案有时更合理,更容易被理解,笔者便欣然接受学生的说法。学生的意见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就会充满自信,教学效果自不待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很好的创意,令笔者非常惊叹,也深深地理解了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⑶重视对自信的培养。作为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笔者十分清楚在校学生的心态——自卑。他们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来自农村,前程茫然,灰心丧气。他们是家长眼中的“无希望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种自卑的心态往往让他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不能展露才华,走向社会也无所作为,因而要把转变学生的自卑思想作为重要因素来抓。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一个提倡隐藏才华的时代,“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自信地绽放自己,才能找到人生最大的舞台。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文中塑造了桑地亚歌这个老人勇敢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他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最后仍然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老人真的失败了吗?——没有,他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是自信和勇气成就了他的这种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拥有自信心的最好激励!
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⑴调整教材内容,补充应用文写作及古诗词的欣赏。根据实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对教材内容的设置进行微调,删减应用价值不高、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文章。例如,第一册中的《劝学》、《我的四季》、《石钟山记》三篇课文,不进行统一的课堂教学,只留给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课下自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及年代的先后顺序,增设古诗词赏析、背诵,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例如,新春伊始,笔者带领学生收集、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歌,从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晚春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个季节过去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较多的佳句。一年过去了,四季之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诗歌学生也就记得差不多。按年代的顺序学习诗歌,主要把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过的诗歌按年代的顺序进行梳理,让学生重新感受诗人的情怀。
⑵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快乐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得到熏陶,让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经常从网上、语文刊物上搜集借鉴精彩的导入语。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那么青年毛泽东眼里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沁园春·长沙》。在处理课文内容时,笔者降低教学的重点,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之,并注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文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只要有道理,就给予充分地肯定,使他们摆脱标准答案,教师权威及一切心理上、时空上的束缚。
⑶有感而发,自由写作。写作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头痛的事。笔者把写作训练重点放在应用文方面,让学生在符合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要求下自由选择题目、材料进行写作,并对作文进行讲评。通过讲评使学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还让学生模仿写作,化简写作,即将课文缩写成梗概。因为有东西可写,学生也愿意写作文。笔者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有感而发。当然,让学生自由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位生活,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把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事、物、情、理写下来。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⑴激“情”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那么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开展教学,无疑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一课时提问:“知道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指的是哪些故事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都是他们熟悉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学生把想得到的答案都说完之后,笔者进行总结。接着问:“那么大家仔细看看这四个故事,它们的内容有没有共同点?”学生认真想了想,回答说:“都是爱情故事,并且都是悲剧。”笔者适时总结:“是啊,在所有的故事中,最缠绕人心的总是爱情,而在爱情故事中,最刻骨铭心的,却往往是悲剧。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重温一下‘牛郎织女’这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在这首凄美的诗歌中寻找答案。”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⑵各抒己“情”。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就必然出现许多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过往课堂上的独自传输的传统教法,创设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交流的民主、和谐氛围,让他们通过积极的对话交流,不断生成有价值的认知生长点,实现知识、经验、体验共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说出和笔者不一样的答案,而他们的答案有时更合理,更容易被理解,笔者便欣然接受学生的说法。学生的意见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就会充满自信,教学效果自不待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很好的创意,令笔者非常惊叹,也深深地理解了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⑶重视对自信的培养。作为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笔者十分清楚在校学生的心态——自卑。他们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来自农村,前程茫然,灰心丧气。他们是家长眼中的“无希望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种自卑的心态往往让他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不能展露才华,走向社会也无所作为,因而要把转变学生的自卑思想作为重要因素来抓。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一个提倡隐藏才华的时代,“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自信地绽放自己,才能找到人生最大的舞台。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文中塑造了桑地亚歌这个老人勇敢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他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最后仍然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老人真的失败了吗?——没有,他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是自信和勇气成就了他的这种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拥有自信心的最好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