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化学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作者】 王 江
【机构】 盘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化学是一门建立于实际实验操作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物质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以及实验反应现象。而教育又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由教育工作者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社会群体活动。而“赏识教育”又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一种行为体现,也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际应用中既要对其积极成分加以应用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更要注意把握时机与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防止学生误入歧途。
一、“赏识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受益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有不同的特征表现。马斯洛的需要成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尊重与信任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此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就是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信任、羡慕、好感和赞扬。例如,在讲到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如果老师突然设问:“是不是所有的物质着火时都可以用干冰灭器来灭火呢?”假如老师对能够回答此问题的学生加以言行上的鼓励和赞扬的话,那么对学生将有鲜明的激励功能,更能激起其自身学习化学的欲望。
二、“赏识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赏识教育”又是兴趣的最好支撑力量。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刚接触该学科时,往往学生持的是一种观望态度,要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科中有好的成效,那么就应该在接触时多对学生加以鼓励和信任,使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信心,拥有学习兴趣的欲望。例如,在设计绪言课的教学时,如果不附带任何仪器和药品,依据规定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依据现有材料设计一个“呼出气体成分验证”的简单实验,对于这么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而又是人们所关注的生活常识,将对以后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赏识教育”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以表扬为主,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将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无形的自信能力将体现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们得到老师的认可和信任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究问题,去思考结果的正误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并非与生具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例如,在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验证化学性质时,很多同学通常都会去做其水溶液呈酸性以及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但有部分积极性较强的学生就会去做CO2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的验证性实验,同样能够体现“赏识教育”下的学生积极主动性。
四、“赏识教育”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作为奠基石,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以在“赏识教育”下进一步延伸。学业有所成就的学生离不开自身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也离不开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如果没有明智的伯乐,就不可能有千里马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出乙烯与溴的加成呢?接着让学生去实际探究问题,要求学生去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去分析,去解决问题。最后,可由教师对各自实验作出赏识性评价。
赏识是人们精神生命里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信任。赏识需要正确客观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生理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不能因为要达到预期目的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而且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虚伪上的赏识,因而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当然,化学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只有学生,没有教学上的创新,那只能是陈旧式的教学;如果有新颖的教育措施,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对于以上这两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都将会抑制新课程理念进入教学课堂的步伐。
一、“赏识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受益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有不同的特征表现。马斯洛的需要成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尊重与信任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此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就是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信任、羡慕、好感和赞扬。例如,在讲到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如果老师突然设问:“是不是所有的物质着火时都可以用干冰灭器来灭火呢?”假如老师对能够回答此问题的学生加以言行上的鼓励和赞扬的话,那么对学生将有鲜明的激励功能,更能激起其自身学习化学的欲望。
二、“赏识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赏识教育”又是兴趣的最好支撑力量。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刚接触该学科时,往往学生持的是一种观望态度,要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科中有好的成效,那么就应该在接触时多对学生加以鼓励和信任,使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信心,拥有学习兴趣的欲望。例如,在设计绪言课的教学时,如果不附带任何仪器和药品,依据规定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依据现有材料设计一个“呼出气体成分验证”的简单实验,对于这么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而又是人们所关注的生活常识,将对以后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赏识教育”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以表扬为主,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将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无形的自信能力将体现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们得到老师的认可和信任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究问题,去思考结果的正误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并非与生具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例如,在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验证化学性质时,很多同学通常都会去做其水溶液呈酸性以及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但有部分积极性较强的学生就会去做CO2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的验证性实验,同样能够体现“赏识教育”下的学生积极主动性。
四、“赏识教育”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作为奠基石,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以在“赏识教育”下进一步延伸。学业有所成就的学生离不开自身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也离不开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如果没有明智的伯乐,就不可能有千里马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出乙烯与溴的加成呢?接着让学生去实际探究问题,要求学生去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去分析,去解决问题。最后,可由教师对各自实验作出赏识性评价。
赏识是人们精神生命里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信任。赏识需要正确客观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生理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不能因为要达到预期目的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而且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虚伪上的赏识,因而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当然,化学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只有学生,没有教学上的创新,那只能是陈旧式的教学;如果有新颖的教育措施,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对于以上这两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都将会抑制新课程理念进入教学课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