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者】 热萨来提·依明
【机构】 巴州卫生学校药化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成效。什么时候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受到挫折,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遭受损失。
关键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规律。要想把某种工作作好,必须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我们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如果只凭主观热情,盲目地蛮干,不但不能迅速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反而会给人民教育事业带来危害。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成效。什么时候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受到挫折,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遭受损失。
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的这段话筒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作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不难看出,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不是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技能的成熟和体质,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智的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
3.具有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需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好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教学应当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莫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此外,教学还有培养学生掌握技巧。所谓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有的技能的操作,动作很简单,通过一定的练习便可以发展成为技巧,如读,写,算的技巧。但不是所有技能都能发展为技巧,凡是包含着复杂操作的技能,如写提纲,作文等,无论怎样训练也不能自动化,转化为技巧。在知识,技能和技巧三者中,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双基教学,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使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不断现代化,科学化;特别注重本国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及社会学科的知识,技能教学;主义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我们要总结建国以来在双基教学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所削弱,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发展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却非常有限,难以增加。如何才能解决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和人类不断积累的巨量知识之间的矛盾呢?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不仅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革新,解决生产,科研和工作中的新问题。这都要求高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今天世界各国都把这个任务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当作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并把这个任务完成的优劣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起高潮的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往往容易出现重知识,技能传授和智力,创造才能发展而忽视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的培养的不良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组织和进行教学更要注意全面完成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活动。学生是有意识的能动主体,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他们的认识客体,他们只有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包括联系实际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动的活动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提高。所以,教学过程中受人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个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指导教学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应有所忽视。
今天,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学的特性,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要引导学生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提高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智,德,美,体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学又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并注意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最有效地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应当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关键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规律。要想把某种工作作好,必须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我们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如果只凭主观热情,盲目地蛮干,不但不能迅速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反而会给人民教育事业带来危害。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成效。什么时候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受到挫折,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遭受损失。
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的这段话筒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作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不难看出,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不是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技能的成熟和体质,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智的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
3.具有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需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好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教学应当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莫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此外,教学还有培养学生掌握技巧。所谓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有的技能的操作,动作很简单,通过一定的练习便可以发展成为技巧,如读,写,算的技巧。但不是所有技能都能发展为技巧,凡是包含着复杂操作的技能,如写提纲,作文等,无论怎样训练也不能自动化,转化为技巧。在知识,技能和技巧三者中,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双基教学,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使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不断现代化,科学化;特别注重本国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及社会学科的知识,技能教学;主义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我们要总结建国以来在双基教学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所削弱,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发展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却非常有限,难以增加。如何才能解决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和人类不断积累的巨量知识之间的矛盾呢?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不仅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革新,解决生产,科研和工作中的新问题。这都要求高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今天世界各国都把这个任务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当作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并把这个任务完成的优劣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起高潮的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往往容易出现重知识,技能传授和智力,创造才能发展而忽视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的培养的不良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组织和进行教学更要注意全面完成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活动。学生是有意识的能动主体,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他们的认识客体,他们只有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包括联系实际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动的活动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提高。所以,教学过程中受人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个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指导教学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应有所忽视。
今天,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学的特性,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要引导学生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提高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智,德,美,体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学又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并注意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最有效地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应当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