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李 奎
【机构】 冠英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改下“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老师只负责把知识讲完就算,学生把知识听过就完。而必须把“教”与“学”结合统一起来。“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改变教的方法,使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够达到和谐发展。
科学教学应该朝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方向进行。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浅谈一下科学课上的探究教学法。
一、营造探究氛围的和谐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如我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笔记本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我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强调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某比赛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研究磁铁》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如果老师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教师要进行调整的。
四、重视课外延伸的协调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又如我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同学们在探讨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中发现:学校卫生间、洗碗池里的水龙头有经常没有关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的说看见没有关就自觉地去把它关了,有的说贴广告,有的说向全校的学生宣传要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派人值班等等,这时我说:同学们,老师有一个与你们不同的想法,用你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能否发明一种装置,只要人走后水龙头就会自己关掉(新思路,有意识地向科技小发明的方面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怏然,课后纷纷把我缠住不放,叙述自己的想法,并决心要把实物做出来。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人都是小小发明家。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是经由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觉察科学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科学学习的真谛。
科学教学应该朝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方向进行。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浅谈一下科学课上的探究教学法。
一、营造探究氛围的和谐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如我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笔记本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我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强调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某比赛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研究磁铁》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如果老师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教师要进行调整的。
四、重视课外延伸的协调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又如我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同学们在探讨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中发现:学校卫生间、洗碗池里的水龙头有经常没有关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的说看见没有关就自觉地去把它关了,有的说贴广告,有的说向全校的学生宣传要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派人值班等等,这时我说:同学们,老师有一个与你们不同的想法,用你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能否发明一种装置,只要人走后水龙头就会自己关掉(新思路,有意识地向科技小发明的方面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怏然,课后纷纷把我缠住不放,叙述自己的想法,并决心要把实物做出来。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人都是小小发明家。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是经由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觉察科学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科学学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