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王明明
【机构】 巴州卫生学校语文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中职阶段,因受民族语言的影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是有一定的困难,由于见识不足、生活实践经验少等问题。对语文教材中的词句、片段等掌握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语文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针对提高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学生 语文教学 民族性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民族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就本人对所在民族地区了解的少数民族而言,由于历史原因,从古至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山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具有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等特点,严重制约着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决定了本地区民族教育的落后。教育科技的落后又制约着生产经济的发展,如此循环,给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成为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问题。笔者就所从事的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民族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民族语文教育思想
提高认识,是搞好民族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思想指导行动,思想要先行。对于固原民族地区来说,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多年来,我们对民族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特殊性认识还不足,部分教育工作者和一些教育行政领导看不到民族语文基础教育在民族地区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民族语文教育缺乏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工作不够加强,同时许多民族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当地民族小学的实际,照搬汉族地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结果成了高投入,低产出。
民族语文教育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民族语文基础教育系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如果民族的语文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整个基础教育工程,而且影响到整个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谈不上实现“两基”和“两全”。更是我们所倡导的“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便成了十足的空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各门知识,最基本的便是能够掌握语言文字。如果没有掌握好语言文字就会影响到各门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发展民族教育中,基础教育应当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在基础教育系统结构中要把语文这门学科作为优先抓好。
二、注重教学的语言的使用
教学语言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不得力与教师的语言功力。做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离不开语言,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语言艺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重大影响。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忌重复罗嗦、尤其是忌方言。但在少数民族班级我们应是使用更为简单的语言去教,由于少数民族班级的学生中大多是家庭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汉语教学难度较大。为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想办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力,更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少数民族班级的语文教学中采用更要因材施教是十分恰当和适用的。它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发散思维能力。
三、明确目标、用好教材
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媒介。教师备课设计教案等都以它为依据。教材不但规定了教与学的具体范围而且还对教学过程有所指导。另外教材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作为一名中职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师尽管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但是必须在教学中明确目标合理地利用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握当“例子”,而是将学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既是教课文。中职语文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的实行使语文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用好教材成了教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在民族地区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单纯地将语文教材中内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一味地照搬来完成教学任务。以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实现了教师“教教科书”而没有体现“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尽量让学生主动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语文学习是有价值的。
四、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教育目的和任务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而进行的一整套有目的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每一堂课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和要求,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用具的变化灵活选取和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的特点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情感、艺术形象、语言结构等。对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领略文字描绘的情景,并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洛阳诗韵》尽管老师在课堂上用多么美丽的语言来形容、讲述洛阳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更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对这一古色古香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美。也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洛阳各个景点,效果却大不相同。”总之运用多媒体这一较好的手段进行语言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想象空间,能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是语文教师上课态度和蔼讲解生动、有趣,学生能够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下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从小接触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只要部分学生接触汉语,基至有少部分学生几乎听不懂汉语。做为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以乐观、热心鼓励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汉语的良好氛围,努力发展他们的语言,消除学生心理隔阂,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学艺术走进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建立一个多维空间,发挥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加学生自学钻研和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总之,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勇于探索、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时的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民族学生 语文教学 民族性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民族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就本人对所在民族地区了解的少数民族而言,由于历史原因,从古至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山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具有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等特点,严重制约着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决定了本地区民族教育的落后。教育科技的落后又制约着生产经济的发展,如此循环,给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成为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问题。笔者就所从事的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民族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民族语文教育思想
提高认识,是搞好民族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思想指导行动,思想要先行。对于固原民族地区来说,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多年来,我们对民族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特殊性认识还不足,部分教育工作者和一些教育行政领导看不到民族语文基础教育在民族地区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民族语文教育缺乏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工作不够加强,同时许多民族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当地民族小学的实际,照搬汉族地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结果成了高投入,低产出。
民族语文教育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民族语文基础教育系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如果民族的语文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整个基础教育工程,而且影响到整个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谈不上实现“两基”和“两全”。更是我们所倡导的“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便成了十足的空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各门知识,最基本的便是能够掌握语言文字。如果没有掌握好语言文字就会影响到各门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发展民族教育中,基础教育应当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在基础教育系统结构中要把语文这门学科作为优先抓好。
二、注重教学的语言的使用
教学语言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不得力与教师的语言功力。做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离不开语言,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语言艺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重大影响。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忌重复罗嗦、尤其是忌方言。但在少数民族班级我们应是使用更为简单的语言去教,由于少数民族班级的学生中大多是家庭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汉语教学难度较大。为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想办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力,更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少数民族班级的语文教学中采用更要因材施教是十分恰当和适用的。它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发散思维能力。
三、明确目标、用好教材
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媒介。教师备课设计教案等都以它为依据。教材不但规定了教与学的具体范围而且还对教学过程有所指导。另外教材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作为一名中职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师尽管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但是必须在教学中明确目标合理地利用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握当“例子”,而是将学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既是教课文。中职语文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的实行使语文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用好教材成了教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在民族地区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单纯地将语文教材中内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一味地照搬来完成教学任务。以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实现了教师“教教科书”而没有体现“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尽量让学生主动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语文学习是有价值的。
四、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教育目的和任务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而进行的一整套有目的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每一堂课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和要求,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用具的变化灵活选取和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的特点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情感、艺术形象、语言结构等。对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领略文字描绘的情景,并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洛阳诗韵》尽管老师在课堂上用多么美丽的语言来形容、讲述洛阳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更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对这一古色古香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美。也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洛阳各个景点,效果却大不相同。”总之运用多媒体这一较好的手段进行语言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想象空间,能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是语文教师上课态度和蔼讲解生动、有趣,学生能够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下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从小接触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只要部分学生接触汉语,基至有少部分学生几乎听不懂汉语。做为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以乐观、热心鼓励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汉语的良好氛围,努力发展他们的语言,消除学生心理隔阂,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学艺术走进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建立一个多维空间,发挥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加学生自学钻研和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总之,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勇于探索、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时的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