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作者】 罗 君

【机构】 天立国际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校教育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之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中,以及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能力都属于知识迁移的范畴,如何在平时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正迁移的能力,避免出现负迁移,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初中数学   迁移  培养  作用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正是由于迁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才能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已经掌握的不同数学知识进行组合,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诸如此类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数学学习的迁移现象。
  一、什么是数学学习迁移。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广泛存在的。例如,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有理数的学习会影响代数式的学习,而代数式的学习又会影响函数的学习,平面几何的学习会影响立体几何的学习,等等。不仅如此,在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也存在着迁移现象。例如,随着代数知识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渐把方程知识、不等式知识与函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在面临有关问题时,通过这些知识的合理转换,形成合理简捷的解决方法。例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a≠0),利用二次函数  的图像,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  和考察函数图像特征的问题。这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技能发展的典型例子。
  二、数学学习迁移的作用。 
  数学学习的迁移存在于整个数学教学系统中,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使学生习得的各种数学知识建立更加广泛而牢固的联系,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形成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的数学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新知识,并逐渐向自我生成数学新知识发展。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都要依靠数学学习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在迁移的作用下使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得到组织和再组织,提高其抽象概括程度,使其更加完善和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双基”是数学活动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数学能力的基本构成成份。数学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能有效调节数学活动进程和方式的心理结构,它的形成既依赖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依赖于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概括化、系统化,即类化。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迁移,而且,数学知识技能的类化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实现。
  三、加强知识的理解
  避免机械性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的迁移总是发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对旧的知识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深入,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负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少,如果对旧的知识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迁移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个事实实际上在教学经常被忽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感悟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在刚完成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学生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强记解题过程的方法来学习,从短期来看,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未提高,同时还产生了强记忆而弱迁移的情况出现,以上例为例,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负迁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掌握是基于记忆主的,学生通过大量练习,熟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流程,但是,这种机械式的学习中,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不高,甚至很多学生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根本意识不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等式基本性质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短期看,效果较好,但是长期看,给以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比如,在分式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计算 ,不少学生会给出下面的计算方法:经过提醒之后,学生能认识到错误,并能改正,但是一段时间后,同样错误还是会发生。这实际上就是由于对解分式分程中的等式基本性质没有理解透彻,虽然能通过记忆完成解法,但是经常会出现知识的迁移的现象。
  四、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而一切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平时教学时,有意识地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系点,为新的知识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一个固定点,能够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之间相似程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迁移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程序越高,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越小,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而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相当之大,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可比性,为了更好的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思考,与本节课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学生掌握程度怎么样?其中和本节课最相关的知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相关点来引入新课?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出这种差异来防止出现负迁移?
  五、“巧”用负迁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然而“负迁移”往往是防不胜防的。因此,对于“负迁移”,更好的做法是“巧用”。即:利用负迁移,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隐含着的新问题,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思维的积极性很高。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又都积极参与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并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中,若能“巧妙”地运用负迁移创设问题情境,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而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则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