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
【作者】 王 慧
【机构】 天津科技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分别给予重点阐述。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是与志愿者队伍接触最紧密的一线指导教师,如何利用好学生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志愿服务成为日常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措施进行探析,力争通过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辅导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和延伸。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而“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科学命题如影随形,在党的多次全会上均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法论的角度予以阐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更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发展成为志愿者队伍中最集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高校辅导员作为与这支队伍接触最紧密的一线指导教师,应利用学生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志愿服务成为日常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引领当代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与捍卫者。
一、引领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却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良莠不齐,经验上相对缺乏,政治上不够成熟。一旦大学生志愿者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将成为批判的武器,后果将不堪设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大学生志愿者的头脑,使他们了解志愿服务“自愿、利他”的无私奉献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高度一致性,了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2.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大学生志愿者当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真正看清楚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广大青年学生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克服种种困难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创新品格,从而进一步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能够真正实现志愿服务活动“服务他人,教育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3.塑造大学生志愿者健康的个人品格
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能够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辩是非,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塑造健康的个人品格。
二、引领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措施
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参与的活动,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不断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不仅克服了理论说教的抽象性,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辅导员应利用好志愿服务这个宝贵的育人平台,对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
1.加强宣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部分大学生并未明确认识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那么,正确的舆论导向必不可少。一方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宣传记者队伍,他们来自于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志愿服务中的先进典型,广泛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辐射效应,强化广大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意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组建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宣讲团,用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型宣讲活动,产生示范效应,从而营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鼓励广大同学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
2.加强监督,不断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是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的重要保证。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志愿服务队伍。除了开展个性化的素质培训,如礼仪、责任心、归属感等常规性培训外,还要邀请被服务单位为志愿者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这也能够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热情。
据统计,我国注册志愿者数目与日俱增,但真正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并不多,“光本”问题日益严重,“志愿者”称号流于形式。那么,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势在必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因此,关于志愿服务时长和收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志愿服务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分阶段的总结和表彰志愿服务优秀事迹、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机制。另外,资金保证更为重要。尽管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的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若没有餐费、交通费、人身保险等基本保证,很难激励志愿者来参加。国外许多志愿组织规定:志愿服务为非盈利性服务,志愿者可以要求、接受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基本食宿和最低生活费用。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2]。那么,根据我国目前的少数经验,可以采取政府拨款或慈善机构扶持等方式。
3.建立品牌项目和实践基地,搭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志愿服务平台
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集中在较为传统的项目,如扶贫济困、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等方面。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多数为人力服务项目。这样就限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很难与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拓展到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日托、社会正义、妇女保护等领域[3]。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发与自身专业相结合、能够体现高等教育水平的品牌项目,以点带面,形成专业知识学习与志愿服务双赢的良好局面。或依靠政府部门,如社区服务中心等。与学校、企事业单位或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基地,签订对接协议,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开发一个做深一个,避免形式化。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应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加强宣传、完善机制、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平台,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燕.社会主义荣辱观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陈素文.比较与借鉴:中外青年志愿服务现状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3):5-7.
[3]姚丽丽.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2):49-50.
作者简介:王慧(1983- ),女, 硕士,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辅导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和延伸。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而“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科学命题如影随形,在党的多次全会上均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法论的角度予以阐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更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发展成为志愿者队伍中最集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高校辅导员作为与这支队伍接触最紧密的一线指导教师,应利用学生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志愿服务成为日常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引领当代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与捍卫者。
一、引领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却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良莠不齐,经验上相对缺乏,政治上不够成熟。一旦大学生志愿者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将成为批判的武器,后果将不堪设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大学生志愿者的头脑,使他们了解志愿服务“自愿、利他”的无私奉献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高度一致性,了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2.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大学生志愿者当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真正看清楚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广大青年学生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克服种种困难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创新品格,从而进一步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能够真正实现志愿服务活动“服务他人,教育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3.塑造大学生志愿者健康的个人品格
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能够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辩是非,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塑造健康的个人品格。
二、引领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措施
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参与的活动,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不断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不仅克服了理论说教的抽象性,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辅导员应利用好志愿服务这个宝贵的育人平台,对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
1.加强宣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部分大学生并未明确认识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那么,正确的舆论导向必不可少。一方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宣传记者队伍,他们来自于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志愿服务中的先进典型,广泛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辐射效应,强化广大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意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组建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宣讲团,用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型宣讲活动,产生示范效应,从而营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鼓励广大同学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
2.加强监督,不断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是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的重要保证。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志愿服务队伍。除了开展个性化的素质培训,如礼仪、责任心、归属感等常规性培训外,还要邀请被服务单位为志愿者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这也能够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热情。
据统计,我国注册志愿者数目与日俱增,但真正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并不多,“光本”问题日益严重,“志愿者”称号流于形式。那么,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势在必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因此,关于志愿服务时长和收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志愿服务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分阶段的总结和表彰志愿服务优秀事迹、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机制。另外,资金保证更为重要。尽管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的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若没有餐费、交通费、人身保险等基本保证,很难激励志愿者来参加。国外许多志愿组织规定:志愿服务为非盈利性服务,志愿者可以要求、接受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基本食宿和最低生活费用。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2]。那么,根据我国目前的少数经验,可以采取政府拨款或慈善机构扶持等方式。
3.建立品牌项目和实践基地,搭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志愿服务平台
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集中在较为传统的项目,如扶贫济困、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等方面。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多数为人力服务项目。这样就限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很难与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拓展到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日托、社会正义、妇女保护等领域[3]。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发与自身专业相结合、能够体现高等教育水平的品牌项目,以点带面,形成专业知识学习与志愿服务双赢的良好局面。或依靠政府部门,如社区服务中心等。与学校、企事业单位或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基地,签订对接协议,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开发一个做深一个,避免形式化。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应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加强宣传、完善机制、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平台,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燕.社会主义荣辱观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陈素文.比较与借鉴:中外青年志愿服务现状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3):5-7.
[3]姚丽丽.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2):49-50.
作者简介:王慧(1983- ),女, 硕士,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