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于个性化教学案例研究的策略
【作者】 胡林艳
【机构】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历史教研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概念解读
备课是教学活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操作整个课堂的战略战术的策划。所有高效成功的课堂,都离不开上课者课前精心的设计和准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都在推进集体备课,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向“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迈进。什么是集体备课呢?即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1]而个性化教学案例则是教师基于集体备课成果之下,根据所带班级学情,结合教师个人性格、气质、思维意识、能力水平、知识结构,校本教材开发程度等因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重新组合应用,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既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尊重教育过程的表现。集体备课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教学案例则是集体备课的发展和深化,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二、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新推出的集体备课成为很多学校所推崇的备课方式。同组的教师一起分析教材,然后由主备人进行详细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课件、讲义,最后所有的教师带着一样的教案和讲义,走进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下去。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认为这样的观点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这充分说明对于任何教师而言,备课绝不是简单敷衍了事就行的。集体备课对于加强教研、以研促教有重大意义,最终形成的统一成果(教案和讲义)一方面促进教师加强合作,它避免了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偏离;但另一方面它也大大束缚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同时,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忽视了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性。[2]
2017版课标明确指出,我国新一轮课改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要求新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结合这一基本理念,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反思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和讲义不应成为我们最终实施教学的定稿,教师应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将他山之石变成手中瑰宝,真正实现有效备课。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备课。
三、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课标、素养、学情三位一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课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比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作用进行了阐释,指出高中历史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近到远,由近到古,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历史学科特点与学生认识特点有冲突,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认识规律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网络。《课标》还明确指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目标,即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要落实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将其与学生的学情(认识水平、个体差异)紧密结合。[3]
(二)课中:1.问题导向、分层教学。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是现代教育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分类实施教学。备课时,教师掌握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针对性强,扬长补短,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①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能力特征、兴趣维度②问题设计的层次体现方式③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提高点。分层教学要落地,必须从课前预习、课中的精讲互动、课后分层练习三个方面进行。[4]
2.多措并举,增强兴趣。我国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名声古迹等,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掘本土教学资源,如笔者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柞水的地形,塑造一个非常孝顺的柴龙龙带祖母旅游”这样一个情境,既完成了教学,同时也是对孝义柞水的呼应。
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图片、漫画、史料等都能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比如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以及教材中“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军舰偷袭”的描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当时日本舰队为什么可以悬挂美国国旗,中国北洋舰队为什么要护送清军去朝鲜?”这些问题是学生观察得到的,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追溯历史。这时候教师可以其他同学帮助疑问的学生解决问题,把大家知道的中朝历史说出来。这种做法既然挖掘了教材,又增强了学生兴趣,体现了个性教学。
3.合作探究、提升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可根据学情设计不同的学生活动:探究课、活动课、讨论课等。历史课堂问题主要分为史实性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分部学生对历史课堂上的开放性问题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开放性问题也是适应新课改开放式教学的一种体现,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结构开放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开放,并且能都由原问题引申变化出新的问题。历史教材附录中有“学习思考”栏目,这类题目就属于史实性问题,有标准答案。“史实争鸣”栏目就是属于半开放式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完成“史实争鸣”问题;其次,有目的性的提供几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历史开放性问题,以适应历史教学。如:在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利用PPT展示战国末年行驶图、秦末农民起义图,问:秦末农民起义表现最为激烈的是哪里?秦国地区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最激烈的是南方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秦国故地几乎没有暴动。为什么呢?……设置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继续出示陈胜吴广起义图、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图,问:汉初的封国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汉初的封国主要在“东土”,主要是有与汉初中央政权不够强大,不得不照顾东方文化传统,继续在东方部分地区采用封国制,由此可以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具有合理性。这种利用地图进行比较的方式既直观,又激疑引思,是个性化教学中提升层次优选之一。
4.同课异构、深化个性。同课异构是由不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教师就通过第这些课的对比,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为自己准备上的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比如在高一历史《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的教学中,曾经有27位教师贡献了自己的同课异构教学,都根据学生学情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环节:有情景教学、有合作探究学习、有贴近生活的朋友圈设计、有仪式感的穿越设计……在听完这些教师的课之后,对我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实施效果非常好。因此,集体备课是前提,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的进度,而个性化教学设计则凸显了对各班级、各层级学生学情的把握,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课后:在反思中升华个性化教学。[5]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基于不同的经验、学情、设计及过程中的启发、疑惑、规律,有无创新教学方法、知识点的讲解……不同的反思加上改进则会使个性化教学生根发芽。如在进行《王安石变法》的教学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有老师则以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执为焦点做了《君子之争——拗相公与司马牛》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凸显浓厚的文学色彩且引人入胜。
总之,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将集体智慧与教师个人、学生个性相融合,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来实现。智慧而成功的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博彩众长,将集体智慧与个人思想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育生动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喆《集思广益未雨绸缪——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策略研究》,《科学导报》,2020年第5期,第189页。
[2] 潘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3]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版),第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4]吴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5]陈妍秋《集体备课下的个性化备课思考》,《新课程导学》,2021.11。
备课是教学活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操作整个课堂的战略战术的策划。所有高效成功的课堂,都离不开上课者课前精心的设计和准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都在推进集体备课,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向“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迈进。什么是集体备课呢?即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1]而个性化教学案例则是教师基于集体备课成果之下,根据所带班级学情,结合教师个人性格、气质、思维意识、能力水平、知识结构,校本教材开发程度等因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重新组合应用,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既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尊重教育过程的表现。集体备课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教学案例则是集体备课的发展和深化,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二、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新推出的集体备课成为很多学校所推崇的备课方式。同组的教师一起分析教材,然后由主备人进行详细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课件、讲义,最后所有的教师带着一样的教案和讲义,走进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下去。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认为这样的观点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这充分说明对于任何教师而言,备课绝不是简单敷衍了事就行的。集体备课对于加强教研、以研促教有重大意义,最终形成的统一成果(教案和讲义)一方面促进教师加强合作,它避免了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偏离;但另一方面它也大大束缚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同时,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忽视了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性。[2]
2017版课标明确指出,我国新一轮课改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要求新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结合这一基本理念,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反思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和讲义不应成为我们最终实施教学的定稿,教师应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将他山之石变成手中瑰宝,真正实现有效备课。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备课。
三、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课标、素养、学情三位一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课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比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作用进行了阐释,指出高中历史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近到远,由近到古,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历史学科特点与学生认识特点有冲突,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认识规律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网络。《课标》还明确指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目标,即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要落实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将其与学生的学情(认识水平、个体差异)紧密结合。[3]
(二)课中:1.问题导向、分层教学。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是现代教育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分类实施教学。备课时,教师掌握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针对性强,扬长补短,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①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能力特征、兴趣维度②问题设计的层次体现方式③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提高点。分层教学要落地,必须从课前预习、课中的精讲互动、课后分层练习三个方面进行。[4]
2.多措并举,增强兴趣。我国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名声古迹等,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掘本土教学资源,如笔者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柞水的地形,塑造一个非常孝顺的柴龙龙带祖母旅游”这样一个情境,既完成了教学,同时也是对孝义柞水的呼应。
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图片、漫画、史料等都能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比如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以及教材中“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军舰偷袭”的描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当时日本舰队为什么可以悬挂美国国旗,中国北洋舰队为什么要护送清军去朝鲜?”这些问题是学生观察得到的,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追溯历史。这时候教师可以其他同学帮助疑问的学生解决问题,把大家知道的中朝历史说出来。这种做法既然挖掘了教材,又增强了学生兴趣,体现了个性教学。
3.合作探究、提升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可根据学情设计不同的学生活动:探究课、活动课、讨论课等。历史课堂问题主要分为史实性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分部学生对历史课堂上的开放性问题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开放性问题也是适应新课改开放式教学的一种体现,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结构开放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开放,并且能都由原问题引申变化出新的问题。历史教材附录中有“学习思考”栏目,这类题目就属于史实性问题,有标准答案。“史实争鸣”栏目就是属于半开放式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完成“史实争鸣”问题;其次,有目的性的提供几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历史开放性问题,以适应历史教学。如:在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利用PPT展示战国末年行驶图、秦末农民起义图,问:秦末农民起义表现最为激烈的是哪里?秦国地区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最激烈的是南方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秦国故地几乎没有暴动。为什么呢?……设置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继续出示陈胜吴广起义图、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图,问:汉初的封国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汉初的封国主要在“东土”,主要是有与汉初中央政权不够强大,不得不照顾东方文化传统,继续在东方部分地区采用封国制,由此可以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具有合理性。这种利用地图进行比较的方式既直观,又激疑引思,是个性化教学中提升层次优选之一。
4.同课异构、深化个性。同课异构是由不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教师就通过第这些课的对比,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为自己准备上的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比如在高一历史《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的教学中,曾经有27位教师贡献了自己的同课异构教学,都根据学生学情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环节:有情景教学、有合作探究学习、有贴近生活的朋友圈设计、有仪式感的穿越设计……在听完这些教师的课之后,对我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实施效果非常好。因此,集体备课是前提,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的进度,而个性化教学设计则凸显了对各班级、各层级学生学情的把握,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课后:在反思中升华个性化教学。[5]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基于不同的经验、学情、设计及过程中的启发、疑惑、规律,有无创新教学方法、知识点的讲解……不同的反思加上改进则会使个性化教学生根发芽。如在进行《王安石变法》的教学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有老师则以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执为焦点做了《君子之争——拗相公与司马牛》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凸显浓厚的文学色彩且引人入胜。
总之,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将集体智慧与教师个人、学生个性相融合,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来实现。智慧而成功的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博彩众长,将集体智慧与个人思想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育生动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喆《集思广益未雨绸缪——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策略研究》,《科学导报》,2020年第5期,第189页。
[2] 潘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3]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版),第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4]吴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5]陈妍秋《集体备课下的个性化备课思考》,《新课程导学》,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