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

【作者】 张洪霞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育孩子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给孩子恰如其分的鼓励。
  关键词:培养  锻炼  能力
  在我们中国做父母的有个习惯,总爱把小孩子抱在怀里,甚至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还是这样。常言说得好:抱大的孩子不会走。要是从保护孩子安全的角度说,抱在怀里的确是更保险一点,可是父母拢起的双臂恰似一条“绳索”,把孩子的手脚牢牢地束缚住了,使孩子手脚和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一、教育孩子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总在父母“怀抱里”生活的孩子,活动机会少,活动范围小,社交面狭窄,往往孤僻、怯懦、自卑,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勇敢、坚强和蓬蓬勃勃的朝气。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海迪,一个高位截瘫、连学校门槛都没进过的人,靠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自学成才,取得了许多健康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自强自立可以造就人的成功。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就给她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二、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只有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才能从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力量发现新事物,并且在丰富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的同时验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依赖是自强的大敌,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和老师就不要越俎代庖。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自立生活能力。比如:孩子生日的那天,家长不妨回避一下,让自己的孩子去邀请几位小伙伴来家中,由孩子们自己安排,购菜、洗菜、烧饭、做菜。虽不一定美味可口,但说不定他们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之后,体味到、尝到劳动的乐趣,劳动的辛苦;也说不定通过这次小聚会,学会打理家务的本领,同时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可谓一举多得。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修理摩托车,到外面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出外谋生。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不依靠父亲的权势,而是自己谋生,自己找工作。
  三、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
  现在的家长,要么过分地溺爱孩子,让他们一味生活在蜜罐中,要么就是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等等,这些做法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主性被严重束缚,导致什么事情都依赖师长。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是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并没有真正跟上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由于孩子的辨识能力较差,他们只羡慕生活中或影视某些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向往的是那种前呼后拥的明星的排场,他们经不起生活的一点坎坷磨难,而我们的那些“呵护型”的家长,有时也抱着我们以前的生活不要再让孩子过,我们以前没有吃过的东西要让孩子吃,我们没能用过或玩过的东西要让孩子用和玩的想法,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不必要的需求,不让他们累着、苦着,甚至孩子的一些小小错误,也要全力加以美化。孰不知,长此以往,孩子真的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所以老师和家长要适时转变以上观念,适当创设一些逆境,让孩子从小接受艰苦生活的考验。刘少奇同志教育子女们“管放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1964年夏季,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为了锻炼15岁的女儿平平,刘少奇特地写一封信让她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去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看出秘书的心思,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四、给孩子恰如其分的鼓励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时期,他们总是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儿童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来自父母或重要成人的评价。简单的一句“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做得真不错”,就能让一个孩子心满意足、充满快乐。而一句“你不是个好孩子”、“你是怎么做的!”、“不对!”,也能让一个孩子沮丧不已、痛哭流涕。因此在成人的吝惜表扬、谨慎表扬甚至是责备中,孩子得到的是“我不够好”、“我根本就做不好”的结论,带着这种不合理信念长大的孩子,可能要穷其一生与自卑作斗争,哪来的自信?更谈不上自强了。所以,要培养自强的孩子,我们就要转换教育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变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当然,这种表扬也不是廉价的无节制的夸奖,要恰当。 “这件事干得真不错”,“有进步,真为你高兴”,“好样的,要是再……做,会更棒的”,“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真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通过这种恰当的表扬鼓励,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之心,使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得以树立。
  赵忠心教授曾经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就难正常生存。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肩负着把孩子培养成材的重任。
  让你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是现在教育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我们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碰钉子”,从而懂得“人生无坦途”,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对待孩子,既不无原则的迁就和百依百顺,也不主观意断横加干涉。使孩子能在困难前不急躁,不气馁;成功面前不骄傲,虚心向上,让我们的孩子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