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家长与幼儿园间的和谐“对话”

【作者】 斯苏萍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主题内涵
  新型的家园关系是以尊重、平等、理解和支持为基础,双方进行和谐“对话”的关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和了解是纵向的,而老师对孩子的认识和了解是横向的,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这更需要家长和幼儿园以完整性的主体意识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彼此尊重、相互沟通、有效支持、共同合作,发掘和联合双方的优势以和谐的姿态进行“对话”,共同促进孩子能更好地发展。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案例1
  小A,男,中班,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双休日与孩子见面,平时主要由外公外婆和保姆看管。主要行为表现为做事拖拉,效率不高。
  镜头一:近9点半了,小A的外婆拖着他从楼梯上走上来。外婆一边走,一边催促小A:“快点!快点!你看,小朋友都已经在上英语课了,你早上动作太慢了!”跟在后面走的小A被外婆拽着,不紧不慢地走上来。等到小A进入教室后,外婆向老师诉苦道:“哎,我们这个小A啊!早上其实起得很早的,7点半就起来了,就是动作慢,刷牙、洗脸、吃早饭都要半天!还要看会儿电视再来幼儿园。”老师问外婆:“现在都是你在管小A吗?”“是啊!还有一个保姆。他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只有双休日才回来。我们年纪也大了,管也管不牢他!”外婆无奈地说道。
  根据小A的表现,老师及时地电话联系家长,并和家长商量能否一星期至少一次送孩子上幼儿园。家长欣然答应,每星期一都会送孩子上幼儿园。老师也趁此抓住机会与小A妈妈在轻松的气氛中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小A的妈妈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很敏感,一方面因为自己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对孩子产生愧疚,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很在意,希望能快速解决问题。如果将孩子的问题很直面地告知家长,势必会让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因此选择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家长交谈,缓解家长的心理)。通过谈话,家长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孩子近期的行为表现,而且也找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最后,家长与老师“达成协议”: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小A的妈妈尽量多陪孩子,如多送孩子上幼儿园,多和孩子谈心等。
  镜头二:“小A,快一点!你看,小朋友们都已经出去做操了!”小A的妈妈拖着小A急匆匆地从楼梯上赶上来,一路不停地催促小A,而小A还是慢悠悠地走上来,似乎完全不理会妈妈的话。妈妈看到小A走到阳台去做操后,马上跟老师“发起了牢骚”:“老师,你说我们小A怎么办啊?这么慢的速度,上小学可怎么办啊?”妈妈脸上一脸的焦虑和无奈。“我现在把一些工作都放在了杭州,所以平时接送他的机会也多了。他的这个毛病啊,我真要好好地帮他改一改了!”小A妈妈话语中透露着对孩子的期望。
  最近,小A的妈妈接送孩子的次数多了,于是和老师交流孩子表现的机会也多了。对于家长的焦虑和无奈,老师首先稳定了家长的情绪,并对孩子早上在家的表现做了深入的了解。小A起床、洗漱和吃早点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再看半小时的电视,就算7点半起床,到幼儿园的时间也会超过9点。家长对于孩子的拖拉表现也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是不停地在他的耳边催促:“你动作太慢了!”“要迟到啦!快一点!”……而孩子的做事速度并没有提高多少效率,这是令家长头痛的地方。
  根据孩子平时在幼儿园的表现及孩子的性格特点,老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认为小A做事拖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时间概念,于是老师和家长就商量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改变这种行为表现。老师建议家长制作一张表格,根据孩子的能力将需要孩子达到的目标立项,如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什么事情等。如果孩子达到了,则在所属项下面画上标志,等到积累到相应数量的标志后,孩子可以得到他所想要的礼物。并且在平时的说话中,家长要多使用积极的语言。家长表示可以在家试行一下,具体从下星期开始实施。
  镜头三: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小A妈妈送小A上幼儿园。老师看了一下时间:8点55分。于是,老师表示惊喜地和小A说道:“小A,你今天到幼儿园是8点55分,在9点之前哦!”小A有点腼腆地笑了一下。旁边小A的妈妈补充道:“是啊,我们小A今天早上动作快了很多,还得到了妈妈给他画的一个五角星呢!”“妈妈,我今天早上没有看电视!”小A也在一旁面带笑容地说道。
  镜头四:第二天,小A妈妈又送小A来幼儿园,老师特意看了一下时间:8点45分。见到小A,老师就把好消息告诉了他:“小A,今天比昨天早了10分钟哦!”“10分钟啊?!”明显感觉到小A脸上的笑是多么开心啊!小A妈妈在一旁给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我现在早上也会和他比赛,看看谁的动作快。”
  家长的主动参与给改善孩子的做事拖沓的行为带来了转变,短短两天的时间,小A的做事速度就快了很多,给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带来了惊喜。而且老师在对孩子的评价中,采取的量的评价,给家长和孩子具体的时间,取代了笼统的“你今天早了很多”等无效的质的评价,让家长和孩子知道,原来孩子有这么大的进步。不仅给孩子增加了信心,同时也对家长的努力做出了积极肯定的回应,激发了家长进一步参与教育的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家园双方共同的合作和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早上起床和吃早饭的动作快了,而且能基本在8点半之前到幼儿园;在幼儿园吃饭、做事情的速度也提高很多,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
  (二)案例2
  小B,大班,男孩。主要表现为对于成人恰当的要求置之不理,需要反复多次提醒。
  镜头一:中午起床后,老师看到小B的裤子拉链没拉好,于是提醒小B:“小B,你裤子的拉链没拉好。”小B看了一下,撇嘴说道:“我才不管呢!”“那很难为情的啊!”“有什么难为情的?”
  镜头二:吃过晚饭,老师请小朋友拿本书坐下来安静地看书。小B看完书之后就随手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老师提醒道:“小B,请你把书放回去,好吗?”“我才不放呢!”
  镜头三:去上兴趣班之前,老师把小B叫到身边,看到小B的拉链还没拉上,又提醒道:“小B,你的拉链没拉上。”“哪里啊?”其实他是知道的。老师很严肃地说:“老师的要求只说一遍!”小B嘴里边嘀咕着边把拉链拉了上去。“你刚才看过的书放好了吗?”“没有。”“请你放回去。”“因为是你看过的,老师的要求说几遍?”小B撅着嘴说:“一遍。”然后就走过去放好了书。
  针对小B的情况,老师及时和家长进行了交流。首先,老师将孩子的近期的表现通过成长资料册中观察记录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了书面交流。以实录的方式记录孩子的一组表现,并对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并告知家长老师的解决措施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家长也进行了反馈,表示对孩子的问题已经有所意识,急需与老师的积极沟通。
  其次,因为成长资料册中家长不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做很好的交流,一些问题在成长资料册中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于是,老师又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和家长进行了约谈。通过谈话,家长反应孩子在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现,如请他吃饭前洗手需要提醒好几遍,还会说“我才不洗呢!”请他把自己玩过的玩具整理好,也需要提醒好几遍,等等。家长也对孩子这样的行为表现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对孩子是有效的。于是,老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原因,认为是成人催促和提醒过多,对孩子的要求没有落到实处造成的。老师告诉家长,面对小B的这种情况,老师在幼儿园是采取了对孩子的要求只说一遍,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是失去一些玩的机会的方法,增强孩子的时间意识,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方面,给家长一些教育建议,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解决方法,并需要家长在家进行配合的事项。
  在这次约谈中,老师和家长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家长也表示对于改正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需要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孩子对于成人的合理要求能欣然接受,逐渐地由需要经过多次提醒转为经过成人的一遍要求提示就能做到,家园间的努力收到了一些成效。
  镜头四:早上,小B爸爸送小B来幼儿园。小B换完室内鞋之后,没放好就想走进教室。小B爸爸摸摸他的头,给了他一个眼神的提示,他就很难为情地笑了一下,然后把鞋子放回了鞋柜里。小B爸爸向老师说了最近孩子在家的表现:“经过上次和老师的交流之后,我们在家也开始尝试,对孩子的要求只说一遍。慢慢地,我们发现小B还是有进步的,需要我们反复提醒的次数少了。”“在幼儿园也是,对于我们提出的适当的要求,最近也是只要老师说一遍或者一个眼神、手势的提示就能做到了,还是有很大的改变的。”老师也对孩子近期在幼儿园跟家长作了交流。
  三、体会与反思
  从上述所描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积极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是如此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家园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最初起点,家庭和家长是孩子生活的“源头”,因此,在实施幼儿教育时,教师要注意“源头”的发掘,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双方进行和谐的“对话”。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平时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家长与幼儿园间进行和谐“对话”的意义在于:
  (一)互补双赢。教师借家长对孩子的垂直认识,可获取孩子的前期资料及在家表现,能实际关注不同孩子的差别而作出适当的引导,家长也能在幼儿园得知孩子后期的在园表现,可以弥补和增进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在孩子入园让家长填写详细的入园资料,包括孩子的基本资料、父母的资料、孩子入园前个案资料(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状况、学习能力、心理需求、家长需求)等,以便让老师较全面地了解孩子;老师通过成长资料册的方式,向家长交流孩子的在园表现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
  (二)明确方向。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主体是孩子,每个孩子的需求及人格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双方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明确教育方向,对孩子实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通过约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进行交流,统一和明确教育的方向,制定一致的教养策略。
  (三)有效支持。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和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园孤军作战局面的打破势在必行,幼儿园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幼儿园作为一线的教育平台,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那么,如何让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对话”更和谐呢?笔者认为:
  (一)发现问题,及时对话。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做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在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及时地进行沟通和对话。如孩子晨间来园和离园时老师与家长间积极的交流和沟通、访谈、约谈等口头形式的;幼儿成长资料册、家园联系栏、写便条等书面形式的;也可以利用电话联系、短信交流以及网络平台(或班级论坛)等现代信息平台。
  (二)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了解和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过沟通,双方对孩子的纵横发展都有了了解,因此能更好地对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及时沟通和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避免了在教育方法上产生歧义。
  (三)形成策略,有效执行。策略的形成应该是家长和幼儿园以“对话”的形式参与讨论的结果,是双方共同认可的。在共同制定策略后,双方在执行时应保持一致,并及时对策略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和效果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让策略的执行更有效。
  四、相关问题思考
  (一)隔代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隔代教育确实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不足。隔代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孩子的父母应该担负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尊重祖辈家长、发挥隔代教育作用的同时,要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实施“合作教育”,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保姆代为管教。
  其次,保姆代为管教也开始显现,这样的管教方式也应受到重视。因为保姆不能取代父母的角色,而且很容易失去家庭启蒙教育的良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亲职教育-家庭、学校和小区关系》.邱书璇译.扬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3.《家园对话》.张博.学前教育.2002年6月上.
  4.《家园携手共同成长》.宋卫红、杨为敏.学前教育.2002年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