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一位“成熟”语文老师的“新生”历程
【作者】 杨 瑛
【机构】 成都市锦江区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以一位拥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的亲身经历为起点,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依据学生语文学习成长的实际情况,探讨研究了“成熟”语文老师的“新生”蜕变的实施方式和策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断跟随学生主体的变化成长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裸备教材,观摩教研,反思成长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出能为“成熟老师”蜕变成长的的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并喜爱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更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裸备教材;教研观摩;反思成长
十年前,在现代教育改革浪潮的驱使下,带着憧憬和梦想,我离开了已工作15个年头的公立学校,毅然选择了“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第一中学(简称师大一中)”。在这十年里,我连续接班,送走了四届毕业生,每一届的语文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受到领导、老师、家长们的一致认同。
从相对轻松稳定熟悉的公立学校,来到这所高标准高要求的陌生的私立学校,如何将已有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未知的各项挑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所谓“成熟”老师的语文教学成长之路,显得尤为关键。
回顾这漫长而短暂的十年,这些教学中的思考和感悟,与诸君共勉。
一、角色定位适环境
甫入师大一中,虽然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我仍坚持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以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来适应这崭新的环境。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不能误人子弟,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我面对的家长都是些非富即贵之人,我得学会揣摩人心,学会和家长沟通的艺术;我面对的是一批富家子弟,但是他们是天真的、单纯的,我得讨他们欢心,做一个既让孩子们怕我但又很喜欢我的优秀教师;身边的同事都不认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得把她们当成我的家人一样,真诚待之;这就是我最初进入师大一中这所学校时的想法。也就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任何一个老师来到新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定位,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二、 裸备教材提业务
初来乍到,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后,把师大一中这所民办学校和之前的公立学校两相对比,才发现它们之间真的是天壤之别。私立学校,业务能力至关重要,因此,第一次集体备课后,我试着抛弃以前教学时一贯依赖的“教学参考书”,开始“裸备教材”。首先,“裸读教材”,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字里行间穿梭,才能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让那些经典美文的思想、情感和格局特色的表达,原汁原味地融进自己的血液里;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始“裸备”,自己一开始还不怎么适应,但慢慢地,我从“裸备”中尝试到了解读文本课堂生成的喜悦,有一种强有力的成就感。
最近,我裸备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是新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篇外国小说,长长的篇幅,细腻的叙述,庞杂的信息。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感动于它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在备课前我就在想,新编版教材的教学更加灵活,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慢慢退出视野,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探索性的、灵活性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的课堂设计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方式来架构本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这句话处在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结构上来说很重要,且在文章15、17等自然段也有相应语句与之相照应,这句话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可是我们便不能忽略掉本文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和宗教色彩,牧羊人在英文中The?Good?Shepherd,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文中牧羊人的默默付出与造福人类的行为也正与耶稣基督相吻合,这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是有断层的,我认为不是最佳,我把它作为次要线索。“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人口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牧羊人是幸福的源泉。编者也在“积累拓展”部分提出“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这是文中幸福的延展,所以我将以“幸福”这一更贴近学生实际认知的题眼作为主线贯穿课堂。于是我按照“导入新课(漫谈“幸福”)——整体感知(痛失“幸福”)——精读课文(锻造“幸福”)——延读升华(“沉默的力量”)”的教学过程来构建了此课。
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标要求。同时,我们教者从“裸备”的乐趣中也深深地领悟到:学生学习语文绝不是一次性的,是具有阶段性和叠加性,我们应遵循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研观摩长见识
来到师大一中,学校每周的集体备课那种“求真务实”的理念让我叹服,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如每周都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及优秀教学案例,每篇课文该怎么上,大家都要进行讨论,对于教学中的疑难也会当时就得以解决。
我尤其喜欢的是学校会承办国家级、省级、成都市等各种高质量的观摩课、研讨活动。比如语文名师肖培东老师,听了他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我大受启发。其中一个环节最让我震撼:
他在引导孩子们探究大人们的内心世界时,抓了文中所有带“都”字的句子:
1.全城的人都听说这件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
2.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3.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4.“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
6.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7.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肖老师让孩子们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大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皇帝的衣服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一场闹剧,一个谎言,一块诚信的试金石,大人们内心世界的一块透视镜,一张对诚实的考卷.....让看似浅显的内容一下子得到升华,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大人们的虚荣、私心、功利、世故等。
名师就是不同凡响,一堂课教会了我在构思某一个环节时,可以抓文中细节处的关键字眼,读出、品出细微处平凡处的深意;构思一堂课时,可以从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入手,把它作为该堂课的主线,从而设计一堂与众不同的课型出来。当然,我也听了名家余映潮老先生、名师王君老师的课。名师的课堂各有千秋,每一次的教研学习,每一次的教学观摩,都是一场盛宴,获益良多。
学校提供的这些教研观摩,对我而言,受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的见识。那是一种全新的视野,是一种改朝换代的教学洗礼!
四、对症下药配新方
时光荏苒,来到新学校已十年有余了。在带了三届毕业班,和中途接班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接班经验:一是查找班级症结所在,二是对症下药,三是把薄弱环节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我们可以使用表格和数据的方式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直观客观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接班的第一次语文测试,我会用下面的数据与年级其他班级对比,分析班级的症结所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孩子A卷的选择题、B卷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是最薄弱的板块,找到了与其他班级的差距,于是接班后就加强孩子们的基础夯实,培养积累与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只要找准了病因,在平时教学中侧重这几个板块的教学,注重这几种能力的提高,当然老师得花时间和精力将知识点落到实处,最终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成绩会大幅度提高,有了自信心,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了。
准确查找症结所在,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为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班级配制出自己独有的配方,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五、撰写反思促成长
“玉不琢,不成器”,教师的成长也得不断琢、磨。反思,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打磨方法。每上完一堂课,特别是公开课,自己都会有很多感悟,无论是课堂的亮点或是不足,都会即兴而写一篇教学反思。我在上完《故乡》一文时,因自己新颖的课堂切入,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了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重思维活动,从而快速、准确、深入地进入文本,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向文本深处“漫溯”。于是写了一篇名为《慎重选择长文切入点 大胆探索课堂新教法》的论文;上完关于议论文论点概括的复习课后,老师们认为课堂的方法指导很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教会了学生议论文概括的多种方法,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开头结尾处寻找。于是也写下了一篇《蓦然回首,那法却在灯火阑珊处——<议论文论点的概括>课例探究》的论文;每写一篇反思或论文,我们都会进步一点点,成长一点点。
每一次的反思,就像是青竹的生长:一段距离,一次小结,不断地反思小结,柔弱小苗也能坚韧挺拔。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渐渐地,我不会在“培养语文人”和“应试教育”之间迷茫而无所适从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只要我们能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跟随学生主体的变化成长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十年来,我尝试到了语文课堂的其乐无穷,我感受到了做为一个语文人富有成就感后的快乐!我在成长,我还会继续成长!
关键词:裸备教材;教研观摩;反思成长
十年前,在现代教育改革浪潮的驱使下,带着憧憬和梦想,我离开了已工作15个年头的公立学校,毅然选择了“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第一中学(简称师大一中)”。在这十年里,我连续接班,送走了四届毕业生,每一届的语文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受到领导、老师、家长们的一致认同。
从相对轻松稳定熟悉的公立学校,来到这所高标准高要求的陌生的私立学校,如何将已有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未知的各项挑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所谓“成熟”老师的语文教学成长之路,显得尤为关键。
回顾这漫长而短暂的十年,这些教学中的思考和感悟,与诸君共勉。
一、角色定位适环境
甫入师大一中,虽然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我仍坚持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以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来适应这崭新的环境。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不能误人子弟,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我面对的家长都是些非富即贵之人,我得学会揣摩人心,学会和家长沟通的艺术;我面对的是一批富家子弟,但是他们是天真的、单纯的,我得讨他们欢心,做一个既让孩子们怕我但又很喜欢我的优秀教师;身边的同事都不认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得把她们当成我的家人一样,真诚待之;这就是我最初进入师大一中这所学校时的想法。也就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任何一个老师来到新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定位,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二、 裸备教材提业务
初来乍到,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后,把师大一中这所民办学校和之前的公立学校两相对比,才发现它们之间真的是天壤之别。私立学校,业务能力至关重要,因此,第一次集体备课后,我试着抛弃以前教学时一贯依赖的“教学参考书”,开始“裸备教材”。首先,“裸读教材”,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字里行间穿梭,才能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让那些经典美文的思想、情感和格局特色的表达,原汁原味地融进自己的血液里;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始“裸备”,自己一开始还不怎么适应,但慢慢地,我从“裸备”中尝试到了解读文本课堂生成的喜悦,有一种强有力的成就感。
最近,我裸备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是新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篇外国小说,长长的篇幅,细腻的叙述,庞杂的信息。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感动于它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在备课前我就在想,新编版教材的教学更加灵活,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慢慢退出视野,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探索性的、灵活性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的课堂设计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方式来架构本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这句话处在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结构上来说很重要,且在文章15、17等自然段也有相应语句与之相照应,这句话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可是我们便不能忽略掉本文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和宗教色彩,牧羊人在英文中The?Good?Shepherd,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文中牧羊人的默默付出与造福人类的行为也正与耶稣基督相吻合,这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是有断层的,我认为不是最佳,我把它作为次要线索。“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人口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牧羊人是幸福的源泉。编者也在“积累拓展”部分提出“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这是文中幸福的延展,所以我将以“幸福”这一更贴近学生实际认知的题眼作为主线贯穿课堂。于是我按照“导入新课(漫谈“幸福”)——整体感知(痛失“幸福”)——精读课文(锻造“幸福”)——延读升华(“沉默的力量”)”的教学过程来构建了此课。
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标要求。同时,我们教者从“裸备”的乐趣中也深深地领悟到:学生学习语文绝不是一次性的,是具有阶段性和叠加性,我们应遵循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研观摩长见识
来到师大一中,学校每周的集体备课那种“求真务实”的理念让我叹服,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如每周都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及优秀教学案例,每篇课文该怎么上,大家都要进行讨论,对于教学中的疑难也会当时就得以解决。
我尤其喜欢的是学校会承办国家级、省级、成都市等各种高质量的观摩课、研讨活动。比如语文名师肖培东老师,听了他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我大受启发。其中一个环节最让我震撼:
他在引导孩子们探究大人们的内心世界时,抓了文中所有带“都”字的句子:
1.全城的人都听说这件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
2.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3.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4.“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
6.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7.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肖老师让孩子们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大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皇帝的衣服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一场闹剧,一个谎言,一块诚信的试金石,大人们内心世界的一块透视镜,一张对诚实的考卷.....让看似浅显的内容一下子得到升华,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大人们的虚荣、私心、功利、世故等。
名师就是不同凡响,一堂课教会了我在构思某一个环节时,可以抓文中细节处的关键字眼,读出、品出细微处平凡处的深意;构思一堂课时,可以从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入手,把它作为该堂课的主线,从而设计一堂与众不同的课型出来。当然,我也听了名家余映潮老先生、名师王君老师的课。名师的课堂各有千秋,每一次的教研学习,每一次的教学观摩,都是一场盛宴,获益良多。
学校提供的这些教研观摩,对我而言,受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的见识。那是一种全新的视野,是一种改朝换代的教学洗礼!
四、对症下药配新方
时光荏苒,来到新学校已十年有余了。在带了三届毕业班,和中途接班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接班经验:一是查找班级症结所在,二是对症下药,三是把薄弱环节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我们可以使用表格和数据的方式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直观客观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接班的第一次语文测试,我会用下面的数据与年级其他班级对比,分析班级的症结所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孩子A卷的选择题、B卷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是最薄弱的板块,找到了与其他班级的差距,于是接班后就加强孩子们的基础夯实,培养积累与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只要找准了病因,在平时教学中侧重这几个板块的教学,注重这几种能力的提高,当然老师得花时间和精力将知识点落到实处,最终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成绩会大幅度提高,有了自信心,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了。
准确查找症结所在,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为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班级配制出自己独有的配方,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五、撰写反思促成长
“玉不琢,不成器”,教师的成长也得不断琢、磨。反思,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打磨方法。每上完一堂课,特别是公开课,自己都会有很多感悟,无论是课堂的亮点或是不足,都会即兴而写一篇教学反思。我在上完《故乡》一文时,因自己新颖的课堂切入,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了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重思维活动,从而快速、准确、深入地进入文本,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向文本深处“漫溯”。于是写了一篇名为《慎重选择长文切入点 大胆探索课堂新教法》的论文;上完关于议论文论点概括的复习课后,老师们认为课堂的方法指导很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教会了学生议论文概括的多种方法,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开头结尾处寻找。于是也写下了一篇《蓦然回首,那法却在灯火阑珊处——<议论文论点的概括>课例探究》的论文;每写一篇反思或论文,我们都会进步一点点,成长一点点。
每一次的反思,就像是青竹的生长:一段距离,一次小结,不断地反思小结,柔弱小苗也能坚韧挺拔。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渐渐地,我不会在“培养语文人”和“应试教育”之间迷茫而无所适从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只要我们能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跟随学生主体的变化成长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十年来,我尝试到了语文课堂的其乐无穷,我感受到了做为一个语文人富有成就感后的快乐!我在成长,我还会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