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探讨
【作者】 李国珍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国家课程标准》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指引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各种理念为开展本课题提供了保障: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理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一题多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
同一个题目,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不同角度思考,就可以大大开阔我们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启发式教学展开数学“一题多解”,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项长期任务。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比教会他如何做题更重要。
二、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4=12×7=84(个),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很多小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但是却无法掌握数学的精髓。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记忆那几个固定的理论公式,而是要学会"学以致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运用了数学原理,很多学生只是没有去发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寻找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一题多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
同一个题目,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不同角度思考,就可以大大开阔我们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启发式教学展开数学“一题多解”,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项长期任务。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比教会他如何做题更重要。
二、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4=12×7=84(个),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很多小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但是却无法掌握数学的精髓。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记忆那几个固定的理论公式,而是要学会"学以致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运用了数学原理,很多学生只是没有去发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寻找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