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程志松
【机构】 沙滩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在当今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在高邮市教育局倡导的“预学导航”的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下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指的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乐之者”反映的就是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影响力。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极强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中主动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设法把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开展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章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多方位写照。在进行文章的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即学生只有对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才能体会到作者在选材、立意以及语言运用方面的高明之处,才能了解作者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中接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我们这里讲的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情境展现,指的是将教材中关于生活的描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一定的情境联系起来,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一点正好契合了古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观念。
三、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突出教师的教授环节,在知识的学习上更多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法,过分迷信课本,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素质和鲜明个性的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掌握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和激发潜能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一课后,可以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秀美山川,这个过程中要兼顾所有学生,尽量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要在表扬的同时,指导他们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进行本堂课总结。
四、提问要明确有价值、富有启发性。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问题要明确、有思考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需明确,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设计的问题还要紧紧围绕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要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在“精读品悟”环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哪些语句又体现了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抓住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有了很好的把握。其次,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上,学生不必花多大的力气就能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逐渐让“最近发展水平”转为“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设计一些可发展性的提问,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恰当、富有科学性。
所谓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应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创造性地进行运用,从而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从实质内涵,都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对广大教师而言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但我们将迎难而上,用勤奋去化解道道难题,用智慧去逾越层层障碍,用行动去实现最终目标.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指的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乐之者”反映的就是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影响力。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极强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中主动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设法把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开展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章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多方位写照。在进行文章的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即学生只有对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才能体会到作者在选材、立意以及语言运用方面的高明之处,才能了解作者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中接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我们这里讲的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情境展现,指的是将教材中关于生活的描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一定的情境联系起来,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一点正好契合了古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观念。
三、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突出教师的教授环节,在知识的学习上更多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法,过分迷信课本,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素质和鲜明个性的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掌握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和激发潜能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一课后,可以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秀美山川,这个过程中要兼顾所有学生,尽量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要在表扬的同时,指导他们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进行本堂课总结。
四、提问要明确有价值、富有启发性。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问题要明确、有思考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需明确,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设计的问题还要紧紧围绕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要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在“精读品悟”环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哪些语句又体现了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抓住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有了很好的把握。其次,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上,学生不必花多大的力气就能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逐渐让“最近发展水平”转为“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设计一些可发展性的提问,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恰当、富有科学性。
所谓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应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创造性地进行运用,从而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从实质内涵,都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对广大教师而言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但我们将迎难而上,用勤奋去化解道道难题,用智慧去逾越层层障碍,用行动去实现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