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数学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几个途径
【作者】 陈雅煌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由于一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逐渐成为了学困生,这类学生的学困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教师要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学习方法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 学法困难生;学习方法;指导途径
学困生的存在是每一位老师心头的隐痛,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在几年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观察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学生存在没有形成知识系统、抓不住重点、学习没有头绪、找不到规律、学习不求甚解、不会做笔记等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善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制约因素,笔者就如何指导学困生改善学习方法的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员工子女,不同地区与学校之间教育的差异性,使全班四十多位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进入我校学习的起初阶段普遍无法适应我校规范的教育要求,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特别是来自于一些民办学校的转入生,多数感到学习困难,学习质量不高。同时,这些学生虽学习基础差,但学习的主观愿望尚好,虽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却始终无法有较大的进步,这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一部分成了学困生。
经过初步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会学,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存在不合理性,方法的不科学成为了制约这部分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学困的现象是主观因素引起的,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的。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成为了教师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对“学法困难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些学生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在班级里,他们虽遵守纪律,课堂上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上进愿望,学习主动、刻苦,他们比别的同学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努力与学习成绩不成正比呢?是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这些学生是真的想学却又不会学,学不好,这样的学生往往只是在和学习打时间战,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加倍的努力来获得好成绩,他们对知识进行生吞活剥式的机械记忆,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巧学、巧记。这部分学生智力与感官正常,但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低下,通过教师针对性的帮助,这类的学生是可以提高学业质量的。因此,我们把这类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具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囿于不合理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认定为“学法困难生”。
三、引导学习方法的几个途径
学法困难生在学习上尽管费尽努力,却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心理压抑之情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最后演化成害怕学习。可是这些人一旦脱离课堂,多数又是显得那么的活跃甚至是机灵,详细分析之,他们害怕学习,不爱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教师有责任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他们掌握方法,为他们找回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针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启迪学法
课本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文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的习惯,手脑并用,提高阅读实效。其次,要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提示将要学习的内容要点,并提供一条清晰的预习路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其三,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例题是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出现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是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因此,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我抓住这种联系,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渗透学法
课堂是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搭建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促成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双边活动。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激励优生积极尝试简洁、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鼓励优生帮助学困生,通过学生之间相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交流,有时远比教师的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生教生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了感受与认知,传递了优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相互促进,都能各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懂得质疑问难,提出一些比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坚持,让学生学会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不知如何思考,感到无从下手,我为学生介绍了波利亚的解题过程自问法。
⑴我选择的是怎样的一条解题途径?
⑵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⑶我现在已进行到了哪一步?
⑷这一步的进行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
⑸我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⑹解题的前景如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思维的限制,总在一棵树上吊死。当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大胆地举起手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时,质疑已根植于心了。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迁移学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总是乐于沉迷在感兴趣的事情,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总易感到精神浮躁。而在教学中,学习的兴趣会引发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把其他方面的优秀方法迁移到学习中来,能达良好的边际效应。因此,需要老师更加关注学困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良好学法的迁移。
杜同学,自从进入本班以来,一直是班级低分的三足鼎立之一,成绩总处在低飞状态。在四年级时的一节美术课间,我提前到了班级,发现杜同学正专注地画画,水平不错,于是我夸了她一句:“你画的真漂亮,要是你的字也能这么漂亮就更好了”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她变了。之后的作业,她的字不再粘成一团了,虽然还是偶尔忍不住在练习册上打草稿,但形势已在一天天好转。我知道,我对她的肯定起作用了,于是,在课堂上我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慢慢地,在不经意间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回答的次数多了,声音变得洪亮了,会主动提问,会积极回答,能答出别人都忘记了的知识,她找到自信了;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整理复习小学的所有“统计与概率”知识时,当我问:我们学过统计的哪些知识,谁能完整地帮大家梳理一下?全班44人,只有她一个人敢举手,一站起来就从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一直到可能性,将所有该掌握的知识点完整地答出。翻开她的作业,虽然未必能和优生一样第一次就得A,作业上有她爸爸指导她时留下的痕迹,有老师的评语,更有她因为一次次地更改而擦出来的洞。从她的作业上看到了她背后坚持不懈的努力,看到她一次一次调整方法的韧劲和一步一步的努力前行。如今她从三、四年级成绩总是处在低飞状态进入到了优秀行列。
在老师的帮助下,杜同学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把美术学科的优点迁移到了数学学科的学习上,在老师持之以恒的引导与巩固下,最终学习成绩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她身上,让我切身感受到方法的指导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带来的巨大威力。
总之,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学法困难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调查分析每一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方法如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的金钥匙,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新世界出版社.2006.12.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关键词: 学法困难生;学习方法;指导途径
学困生的存在是每一位老师心头的隐痛,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在几年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观察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学生存在没有形成知识系统、抓不住重点、学习没有头绪、找不到规律、学习不求甚解、不会做笔记等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善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制约因素,笔者就如何指导学困生改善学习方法的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员工子女,不同地区与学校之间教育的差异性,使全班四十多位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进入我校学习的起初阶段普遍无法适应我校规范的教育要求,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特别是来自于一些民办学校的转入生,多数感到学习困难,学习质量不高。同时,这些学生虽学习基础差,但学习的主观愿望尚好,虽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却始终无法有较大的进步,这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一部分成了学困生。
经过初步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会学,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存在不合理性,方法的不科学成为了制约这部分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学困的现象是主观因素引起的,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的。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成为了教师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对“学法困难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些学生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在班级里,他们虽遵守纪律,课堂上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上进愿望,学习主动、刻苦,他们比别的同学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努力与学习成绩不成正比呢?是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这些学生是真的想学却又不会学,学不好,这样的学生往往只是在和学习打时间战,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加倍的努力来获得好成绩,他们对知识进行生吞活剥式的机械记忆,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巧学、巧记。这部分学生智力与感官正常,但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低下,通过教师针对性的帮助,这类的学生是可以提高学业质量的。因此,我们把这类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具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囿于不合理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认定为“学法困难生”。
三、引导学习方法的几个途径
学法困难生在学习上尽管费尽努力,却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心理压抑之情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最后演化成害怕学习。可是这些人一旦脱离课堂,多数又是显得那么的活跃甚至是机灵,详细分析之,他们害怕学习,不爱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教师有责任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他们掌握方法,为他们找回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针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启迪学法
课本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文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的习惯,手脑并用,提高阅读实效。其次,要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提示将要学习的内容要点,并提供一条清晰的预习路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其三,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例题是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出现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是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因此,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我抓住这种联系,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渗透学法
课堂是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搭建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促成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双边活动。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激励优生积极尝试简洁、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鼓励优生帮助学困生,通过学生之间相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交流,有时远比教师的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生教生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了感受与认知,传递了优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相互促进,都能各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懂得质疑问难,提出一些比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坚持,让学生学会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不知如何思考,感到无从下手,我为学生介绍了波利亚的解题过程自问法。
⑴我选择的是怎样的一条解题途径?
⑵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⑶我现在已进行到了哪一步?
⑷这一步的进行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
⑸我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⑹解题的前景如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思维的限制,总在一棵树上吊死。当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大胆地举起手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时,质疑已根植于心了。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迁移学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总是乐于沉迷在感兴趣的事情,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总易感到精神浮躁。而在教学中,学习的兴趣会引发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把其他方面的优秀方法迁移到学习中来,能达良好的边际效应。因此,需要老师更加关注学困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良好学法的迁移。
杜同学,自从进入本班以来,一直是班级低分的三足鼎立之一,成绩总处在低飞状态。在四年级时的一节美术课间,我提前到了班级,发现杜同学正专注地画画,水平不错,于是我夸了她一句:“你画的真漂亮,要是你的字也能这么漂亮就更好了”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她变了。之后的作业,她的字不再粘成一团了,虽然还是偶尔忍不住在练习册上打草稿,但形势已在一天天好转。我知道,我对她的肯定起作用了,于是,在课堂上我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慢慢地,在不经意间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回答的次数多了,声音变得洪亮了,会主动提问,会积极回答,能答出别人都忘记了的知识,她找到自信了;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整理复习小学的所有“统计与概率”知识时,当我问:我们学过统计的哪些知识,谁能完整地帮大家梳理一下?全班44人,只有她一个人敢举手,一站起来就从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一直到可能性,将所有该掌握的知识点完整地答出。翻开她的作业,虽然未必能和优生一样第一次就得A,作业上有她爸爸指导她时留下的痕迹,有老师的评语,更有她因为一次次地更改而擦出来的洞。从她的作业上看到了她背后坚持不懈的努力,看到她一次一次调整方法的韧劲和一步一步的努力前行。如今她从三、四年级成绩总是处在低飞状态进入到了优秀行列。
在老师的帮助下,杜同学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把美术学科的优点迁移到了数学学科的学习上,在老师持之以恒的引导与巩固下,最终学习成绩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她身上,让我切身感受到方法的指导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带来的巨大威力。
总之,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学法困难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调查分析每一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方法如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的金钥匙,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新世界出版社.2006.12.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