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教、做”互动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转变”
【作者】 张海荣
【机构】 福安市德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实质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核心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做中达标”。以便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维目标(“ 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得以实现。在这种模式下,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也要有一些新的“转变”。
关键词:“学教做互动” 初中物理实验 “转变”
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但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论易找到,实验分散不系统,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时实验过于单一,实验器材、课堂实验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使学生无从下手,不会独立思考,再加上一些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上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出物理实验的魅力。物理实验不仅仅是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是物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实验能力差,物理学习感觉难,不易接受。
二、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转变”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物理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价值观念中要求“转变”实验教学,不管是让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还是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或者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或者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或者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实验教学都伴随在其中,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物理教学观念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恰好为实验教学的转变指供了转变的基础,学生的“学”这一环节让我们不能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更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2、“转变”实验课授课的形式。
在日常的物理实验课中主要的授课形式有实验结论式(老师将实验过程理清,其中留下一些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填入)基本上是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理论式(侧重于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负略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迫接受式(物理的现象与结论与实验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有很多课没过程,直接给出现象或结论让学生记住)、学科本位式(很重视课本中的实验,甚至各个实验细节都严格要求,不容出错),以上种种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是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为课堂授课形式带来了实质的转变,学生先学、先练、先思使学生成了主人,实验就当然就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师想一言堂也变的不可能,自然而然教师的地位变成了辅导的地位。
3、“转变”了单一实验的个数、实验探究方案、实验交流与合作现状。
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例:在以往的上课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用不同的力压,并拖动,感觉手用力的大小”,然后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进行猜想,可能与压力、重力、质量、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拖动速度等猜想,进行实验时教师往往只能将书上的两个因素给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其它因素没时间只能简要说明一下,最多让学生回去再实验探究一下,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同学课外都不会去完成,这一现状主要是实验课是教师主导的,实验的过程主体是教师,探究方向也受局限了,而且同学们也是统一用同样的器材来探究同样的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在“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小组合作就可以完美地 “转变”,上例中多个猜想可以同一小组中分工探究,也可以不同小组分因素探究,交流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参与,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生还可以做书上没有提供的实验或小实验,大大地激发了兴趣。
4、“转变”了物理实验形式的单一化,书本中的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完全可以变成学生分组实验,甚至还可以自已设计实验或自制教具。这都与“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分不开的。例如: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老师可以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自已准备实验器材及设计实验来验证大气压存在,这个实验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完成,且现象又很有新意,学生兴趣也浓,如实验一:自动上升的试管,取一只粗试管,再取一只口径比粗试管稍小一些的细试管。首先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细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大约一半深度处时,迅速将两试管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并没有落下来,而是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是由于细试管的上端没有大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细试管上升。
实验二:吸不走的饮料 如图3所示,准备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也可以用干净的医用输液瓶代替),在橡皮塞中插入一根干净的细玻璃管,在瓶中装满饮料后,用橡皮塞将瓶口密封好,然后请同学用力吸,结果任你怎样吸,饮料就是吸不出来。这是由于没有大气压的作用,瓶中的饮料压不上来。
实验三 纸片托水实验 在平口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按住纸片,将整个装置倒置过来,松开托纸片的手,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不会洒出来。
实验四 把烧瓶浸入热水中。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跑出一部分后,再放上蛋,然后便可清楚地看到烧瓶“吞食蛋”的“慢动作”,直至蛋落入烧瓶中。因瓶颈较长,“吞蛋”效果相当明显,操作也很简单。
5、“转变”了物理实验过程的评价方式
以往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方评价学生方式,很少有师生自评和互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为评价标准,很少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法和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量评价,很少用定性分析;注重结果评价,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同一的标准进行对学生评价,忽视了学生和实验条件的差异。这些现象在“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显著的“转变”,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更要“转变”,评价主体转变为学生自评、老师评定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增加过程评价,主要包括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论、讨论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情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与新的课堂模式相结合的结果,不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何改变,物理课程理念不能变,都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我们只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教学工作与时具进、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
2.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教做互动” 初中物理实验 “转变”
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但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论易找到,实验分散不系统,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时实验过于单一,实验器材、课堂实验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使学生无从下手,不会独立思考,再加上一些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上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出物理实验的魅力。物理实验不仅仅是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是物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实验能力差,物理学习感觉难,不易接受。
二、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转变”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物理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价值观念中要求“转变”实验教学,不管是让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还是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或者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或者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或者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实验教学都伴随在其中,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物理教学观念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恰好为实验教学的转变指供了转变的基础,学生的“学”这一环节让我们不能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更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2、“转变”实验课授课的形式。
在日常的物理实验课中主要的授课形式有实验结论式(老师将实验过程理清,其中留下一些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填入)基本上是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理论式(侧重于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负略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迫接受式(物理的现象与结论与实验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有很多课没过程,直接给出现象或结论让学生记住)、学科本位式(很重视课本中的实验,甚至各个实验细节都严格要求,不容出错),以上种种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是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为课堂授课形式带来了实质的转变,学生先学、先练、先思使学生成了主人,实验就当然就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师想一言堂也变的不可能,自然而然教师的地位变成了辅导的地位。
3、“转变”了单一实验的个数、实验探究方案、实验交流与合作现状。
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例:在以往的上课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用不同的力压,并拖动,感觉手用力的大小”,然后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进行猜想,可能与压力、重力、质量、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拖动速度等猜想,进行实验时教师往往只能将书上的两个因素给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其它因素没时间只能简要说明一下,最多让学生回去再实验探究一下,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同学课外都不会去完成,这一现状主要是实验课是教师主导的,实验的过程主体是教师,探究方向也受局限了,而且同学们也是统一用同样的器材来探究同样的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在“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小组合作就可以完美地 “转变”,上例中多个猜想可以同一小组中分工探究,也可以不同小组分因素探究,交流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参与,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生还可以做书上没有提供的实验或小实验,大大地激发了兴趣。
4、“转变”了物理实验形式的单一化,书本中的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完全可以变成学生分组实验,甚至还可以自已设计实验或自制教具。这都与“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分不开的。例如: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老师可以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自已准备实验器材及设计实验来验证大气压存在,这个实验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完成,且现象又很有新意,学生兴趣也浓,如实验一:自动上升的试管,取一只粗试管,再取一只口径比粗试管稍小一些的细试管。首先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细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大约一半深度处时,迅速将两试管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并没有落下来,而是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这是由于细试管的上端没有大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细试管上升。
实验二:吸不走的饮料 如图3所示,准备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也可以用干净的医用输液瓶代替),在橡皮塞中插入一根干净的细玻璃管,在瓶中装满饮料后,用橡皮塞将瓶口密封好,然后请同学用力吸,结果任你怎样吸,饮料就是吸不出来。这是由于没有大气压的作用,瓶中的饮料压不上来。
实验三 纸片托水实验 在平口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按住纸片,将整个装置倒置过来,松开托纸片的手,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不会洒出来。
实验四 把烧瓶浸入热水中。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跑出一部分后,再放上蛋,然后便可清楚地看到烧瓶“吞食蛋”的“慢动作”,直至蛋落入烧瓶中。因瓶颈较长,“吞蛋”效果相当明显,操作也很简单。
5、“转变”了物理实验过程的评价方式
以往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方评价学生方式,很少有师生自评和互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为评价标准,很少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法和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量评价,很少用定性分析;注重结果评价,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同一的标准进行对学生评价,忽视了学生和实验条件的差异。这些现象在“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显著的“转变”,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更要“转变”,评价主体转变为学生自评、老师评定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增加过程评价,主要包括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论、讨论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情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与新的课堂模式相结合的结果,不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何改变,物理课程理念不能变,都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我们只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教学工作与时具进、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
2. “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