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计算错误,深思计算教学——分析错误原因,探寻解决策略

【作者】 李 勤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与计算是人们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培养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计算能力表现出来的。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数学课堂中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信息的广泛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学生的计算能力明显下降。计算错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教师应针对错误,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并积极预防,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灵活性。人们往往把计算错误归咎为“粗心大意”,其实不然,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缺失。概括起来有:
   一、认知方面的原因
   1.小学生认知能力不完善。感知不全面,记忆不准确,注意力不持久。在计算中把“3”看成“8”,进位加时忘进位,不用进位的却进了都是常有的事儿,这是由年龄特点决定的。
  2.易受思维定势和负迁移的影响。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易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如:25×4=10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常会受到干扰,产生24×5=100的错误。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想简便凑整的强信息掩盖了运算顺序在头脑中的概念,引起错觉。 如:25-25÷5=0。
  3.双基方面存在缺陷。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只有在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灵活加以应用,形成计算技能,需要教师帮助辨别,加以引导。如:15÷60=0.025,是对小数除法的算理没有掌握造成的错误;18÷36=1/18×36,是对分数除法的法则理解错误而造成的。而2100÷500=4……1,则反映了数值概念模糊,应用“商不变性质”计算除法时对余数相应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另外,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不过关,乘法口诀不熟练,常常导致学生计算出错。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1. 兴趣不高,不善思考。
  许多学生认为计算题缺少“智慧含量”,很枯燥。同时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比如“用8元钱买一个面包”,即使看成“用88元买一个面包”,也不去想是不是太贵?
  2.意志薄弱,存在不良学习习惯。
  遇到数据较大或外形复杂的计算题,容易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更不要说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了。比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书写不规范,无法辨认;不认真审题,见题目就做;不检查,不验算等不良学习习惯也是导致计算频繁出错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连锁反应”。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计算。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计算,计算能力的强弱对自己的将来影响深远。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出改正的方法。  
  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1.抓好新知教学,重视首次感知。 首次感知时,材料所呈现的程序、结构以及信息的强度,对形成准确,清晰的表象至关重要。因此抓好计算课的新知教学,强化第一印象,对于预防学生计算错误具有积极的意义。
  2.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正确、灵活运用。 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清晰的概念,明确算理。
  三.切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由基础到技巧,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不能纸上谈兵。
  1.培养口算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每天坚持练习。先会后练,先少后多,先慢后快,先正确后迅速。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针对错误重点训练,把握突破。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组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口算能力的提高,也减少了笔算中的错误。
  2.强化笔算训练。
  首先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述式题,如:(16×5-20)÷4读作16乘5的积减去20,所得的差再除以4,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运算顺序,减少错误。
  其次,将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采取对比性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
  最后,注意量的适当和题目的层次性、多样化,,避免因机械操练而产生的厌烦情绪。
   3.加强估算指导。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可以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避免由于粗心大意而引起的低级错误。比如,两个数个位分别是4和9,如果求和,末位应该是3;如果求积,末位就应该是6。如果发现末位的结果与之不符,错误也就暴露了。
  4.强化简算应用。
  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观察数字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短暂记忆。
  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需要短暂记忆。例如口算65+8,要先记住5+8=13,再计算60+13=73。同样笔算45×7,5×7=35笔录在纸上,而4×7+3=31就要先记在头脑中。还有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需要记住的数更多,短暂记忆能力差就容易失误。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适当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从规范书写入手。
  书写认真与否是态度问题,书写美观与否是能力问题,认真的态度才能造就良好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严格要求,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
  2.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一看:看题目的运算顺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特点。二找:根据题目的特点,寻找解题途径。三判断:能简算的要简算。
  3.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在计算前,先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
  (2)在计算时,计算过程随时查,混合运算常“回头”,及时纠错防“连锁”。
   (3)在计算后,利用互逆运算关系进行验算,同时联系实际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明明的身高是1米,爸爸比明明高80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算法:
  1+80=81(米),1+80=81(厘米),1米+80厘米=1米80厘米。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一个正常人的身高怎么可能是81米或81厘米呢?显然前两种结果都是错误的,单位不同的数不能直接相加。
  五.及时指出并分析和解释错误。
  首先,在课堂上,加强巡视,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其次,及时批改作业,反馈评讲。教师要不拘一格,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重点错误,画出标志,提醒注意;普遍错误,全班评析指导;个别错误,宜采用面批的方法;负迁移引起的错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比练习。 如:(125×25)×8,(125+25)×8,进行简便算法比较,体验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差异性。
  3.对错误题目集中处理。
  学生出现的错误有相似之处,而且反复多次。我把典型的错误汇编成册,进行系统纠错,集思广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错题分析材料。
  六.运用竞争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 当然,计算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贵在持之以恒。作为老师,我们要合理灵活地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及时纠正错误,有效防止错误,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的长期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