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幼儿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 黄小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面对这个既前途光辉而又复杂多变的时代,如何从我做起,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幼儿开始就能养成良好的心智、健全的体魄、宽广的胸怀、卓越的创造力,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就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我有一些浅见:
  一、现状的困惑
  1、我们注重了“学”的知识培养,忽视了“玩”的心灵塑造。
  就我国幼教工作的现状来看,小学化的趋势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教授幼儿认字识数当作工作的重心,上课时正襟危坐,幼儿不能动不能说,稍有差池甚至可能受到体罚,每天都有家庭作业布置,幼儿回家两眼大瞪,大多数只能由家长代其劳,而这种趋势近年来愈演愈烈,幼儿园把幼儿学会了多少语文数学知识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而家长把孩子认会了多少字、识了多少数作为衡量一个幼儿园好坏的标准,这样的风气漫延开来,由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中国的孩子似乎知识储存的越来越多,但丰富的实践能力,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我们又扼杀了多少?纵观世界,在应该出成果的年纪,我们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又在哪里?根据现代教育研究,人的天性就是崇尚“玩、乐”,而孩子更是如此,不要简单的理解这个“玩”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由猿到人解决了温饱之后,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这个“玩”字,没有第一个原始人的“玩火”,我们不可能由生食走向熟食,从而整体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使人类变得更聪明强壮;没有牛顿的树下嬉戏,我们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没有莱特兄弟玩自制飞机起步,我们不可能最终翱翔天空;没有门捷列夫纸牌不离手,我们什么时候能发现元素周期表?当然,我在这里所指的“玩”,并不是让我们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自娱自乐,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天性,在玩耍嬉戏中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学会动手、学会创造;在玩耍嬉戏中互相协作、初识友谊、培养品德、塑造心灵,因为只有在玩耍嬉戏中天性的无限释放,才能使真善美的事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根。
  2、我们注重了“教”的规矩养成,忽视了“动”的能力创新。
  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对幼小的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什么书法补习班、钢琴补习班、英语补习班等等不一而足,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将逐渐触角向幼儿延伸,原本幼儿学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没有坏处的,但坏就坏在这种种辅导班还是采取学校教育的那一套,孩子刚刚放学又上学,星期天还要机械人一样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学了这样学那样,没有一点玩耍甚至休息的时间,长此以往,简直是对幼儿身心的一种摧残,尤为可悲的是成人们虽意识到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却将其归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们被迫成为成人社会竞争的牺牲品,而我们的民族、国家也会失掉明天!在幼儿园,许多教师为了省心、省事,很怕孩子闹半点淘气,在他们眼里,孩子越安静越好,好动淘气就是不听话、没出息。其实这种态度是极不可取的,事实上,纯真、幼稚、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带着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喜欢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接触世界,认识世界,应该说,孩子们在大人们看来幼稚可笑的活动恰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个历程,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历程才得以丰富情感、磨炼意志、健全思想的,而只有在这些动态的、活跃的、无拘无束的身心体验中,才能培养和诱发他们无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未来的方向
  1、转换角色,让教师成为幼儿的朋友和玩伴。
  从咿呀学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加上遗传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得以形成初步的人格特质,进入幼儿园,教师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丰盈的生命,多彩的世界逐渐呈现,如何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兴趣和希望,并为之探索一生;如何让孩子分辨真善美,并为之努力一生,则是幼教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具体到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幼儿教师备课不能局限于写到纸上,而应该从物质准备入手,以物质准备为主,从而实现让幼儿亲自动手,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环境,比如把图片贴在墙壁靠下的地方,让幼儿自己去看、去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布置活动室,创设游戏情景等。在幼儿园里,教师应该让幼儿从游戏中、玩耍中去学习、去分析,然后由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不断培养其主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能力。尽管这种认识在初期有可能是错误的、肤浅的,但当幼儿学会如何去分析去探索周围的事物的时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学习,在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都将是建议性质的,不应强迫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是随机进行,就象远足一样,教师掌握大的方向,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是朋友、玩伴,前进的路上大家一起走。
  2、创新观念,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知识源泉。
  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教育理念来看,我们在其中一项重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和不足的,就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西方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在鸟语花香、绿树青草甚或酷热严寒、风雨雷电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国的父母则怕孩子在外面跌跤、怕不干净、不安全、怕风怕雨,培养孩子就象培育温室的花朵,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西方的孩子从小就逐渐养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勇于向一切未知事物挑战的品格;而中国孩子则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常常看到报道说西方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探险或冒险举动,令我们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在冒傻气,但孰不知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次“冒傻气”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彻底转变,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用身心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世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强健体魄,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使我们中国的孩子都成为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
  总之,只有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守静、凝思的学习方式与西方的解放思想、释放个性的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才是我们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应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