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德育教育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作者】 陈锦强

【机构】 湾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可采取诵读、角色体验、结合生活实际以及语言文字欣赏等措施来达到目的。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充分利用多种德育教育的渠道,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课堂教学     渗透方式   德育教育
  教育部所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材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许多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信息和审美因素,其自身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就非常丰富,许多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它既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又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人文性,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因此,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与学互动中,应紧紧抓住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书”的同时兼顾“育人”,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有意识的结合语文文本内容及特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文章思想内涵、人文特点等,借用诵读、角色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致不断规范学生言行,提高对社会生活真假、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作为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德育教育,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具体看法: 
  1. 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要素。
  在我们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应抓准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古人云:“文以载道”,被编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相当优秀的作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文本所蕴含的德育要素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牵强附会情况的出现,教师应根据文本中蕴含的不同德育要素,确定学生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使得我们的教育针对性更强,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我们通过认真备课,捕捉到这篇文章中的德育要素有:诗人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感情,还有伟大的政治抱负。据此,我们明确了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什么,即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这种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及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应对祖国和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应气馁,应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杨朔的《荔枝蜜》思想教育侧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引导学生停留于对文章表面文意的粗浅感受,以致不能真正领会甚至误解了文章深刻的中心思想,应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才能领会教材中要体现的深刻道理和深沉情感。比如,在对《我爱故乡的杨梅》进行教学时时,若仅仅引导学生认识杨梅树和杨梅果,及对他的喜爱,那么我们就未对课文的德育内容有全面准确把握,此时,教师应通过写作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即作者写作本文是单纯停留在对故乡杨梅的赞美,还是通过杨梅的描写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迷雾渐开,原来作者写故乡的杨梅,实则是表达对杨梅所在故乡的一种思恋,学生在作者思乡之情感染下,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2.在诵读赏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通过析词品句、对比分析等多种渠道来领会,但有时若能借助朗读来感受,则会更加具体、深刻。思想情感是怎么样的一种东西?他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无形的,那么,如何使这种东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可感、可体会,从而受到熏陶,感染,这就要借助一种重要的渠道,即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来完成,学生在朗读时,可根据文本内容,奠定情感基调,辅以朗诵技巧,包括朗读时缓急轻重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等,为了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会配合生动的动作神态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这样,在朗读过程中,文中的情感载体自然而然在学生脑中生成。通过这些“物质化”的东西将文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这种情感更加真切、可感,根据读者的不同人生历程,有时还会触动人们以往的某种情感,使得历历晚事呈现于眼前,情感得以共鸣。如人教版中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在这篇文章中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言通俗易懂、朴素无华,我们在教学中,不必做过多的分析,只要经教师简单的点拨,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脑海中不断出现一家人散步的情景,一种“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再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等文章时,为学生稍加点拨课文难点与重点,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学生就会获得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对文章的这种深刻性理解,并非由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体会出来的,所以学生感受更深。而且很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有时教师过多的分析,不仅不会助学生理解,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唯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容易对人物风采与品格进行领略,更好的让自己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领会文章内涵。
  3.通过角色体验接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角色体验”,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让学生当演员,扮演语文教材中的角色,在对教材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到文章深层次的内涵,以此启迪学生思想,学生的审美乐趣也会油然而生。但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宜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他要求课前教师对课文进行精心筛选,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是否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来教学。角色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对课文剧情进行表演,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白毛女》一文,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对文中有关剧情进行编排,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表演,表演过程自然而然的将人物性格特点表现出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理解。但这种教学形式要求较高,师生要花大量时间充分准备,为达到良好效果,有时还要配以道具等,因此,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不常用。但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却不同,他是角色体验的主要形式,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朗读,他要求学生像演员一样,根据文本的需要,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文中角色的思想倾向、性格特点就通过学生的角色朗读体现出来。角色朗读中,应注重语调、语速等技巧,有时还要辅以一定的动作、神态。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完全融入剧情,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转化为个人的情感,再现了作品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学生融入于其中,与作品角色共爱恨,让学生接受了德育教育。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菲利普夫妇由开始时热切期盼于勒归来,到在轮船上看到于勒时的惊慌、惊恐,这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各自的言行神态,可谓惟妙惟肖,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学生通过分角朗读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心理斗争,使其能够对文中人物个性全面把握,学生在善恶分辨中,能摒弃虚荣心,提高了道德观念,接受了良好德育教育。
  4.语文课堂应有效结合学生生活实践。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搞教育就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只有把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初中大量的中学语文教材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学生思想动向、人生经历及精神面貌的客观再现,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的思想动向、生活情况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学习中,亮出自己的言行与思想,与文中的思想观点、行为表现进行对照检点,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论语》《孟子》中,有许多内容谈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持的学习态度、应注重的学习方法,阐述了个人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方面的见解,而这些内容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紧紧相连、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急待培养的一种品德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简单的告知学生文章中的道理,那么课堂就会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导致学生厌倦课堂,上课不专心,起不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而一位教师平时若能多观察理解学生的表现,在授课时将搜集的学生材料作为教学实例,哪怕是反面的一种现象,以此来佐证文中的观点,学生感触至深,心灵得以净化,学生自我反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5 、在语言文字的欣赏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使用的汉语言文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智慧的象征。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更是一座语言文字的丰富宝藏,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尽管文体有所不同,风格各异,但文中的语言文字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其中的汉字明白精确,富于想象,词汇多彩丰富,意味无穷,语句优美流畅,韵味悠长,具有深刻的底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美,要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优美字、词、句的赏析,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博大精深,这样,既增强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感情,又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有了深化,达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目的。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作者使用了拟人句、排比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欣赏这些语言文字,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之情,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德育渗透过程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除了前面讲到的几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语文文章作者、背景进行介绍等办法,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教书和育人是语文教师高尚职责的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水乳交融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事特点,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注重多种德育教育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都得到长进,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玲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基础教育参考》)   2011(12)
  [2]张静    《让德育教育深入中学语文课堂》(《东方青年?教师》)2013(9)
  [3]张兰超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考试周刊》) 2012(93)
  [4]罗玉禅《让生命之花因语文而更美--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现代语文》)2011(7)
  [5]杨红梅  《以语文课堂为平台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之友》)2012(2)
  [6]冯梅  《德育教育走进中职语文课堂》(《时代教育》)2013(16)
  [7]杨妮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时代文学》)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