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李清红

【机构】 三河市第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个蕴含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中茁壮成长。
  一、挖掘语文学科文化的现实意义
  1、能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推进课改的价值体现。重视语文学习内容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时代的呼唤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的情感、文化需求和自主感悟体验,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促进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2、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抓手。语文教材中包含渗透着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化的传递,有意识地加强文化的熏陶,教会学生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能帮助学生积淀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引导现实文化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个性。
  3、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因素,挖掘传统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创造性文化意识,适应时代的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二、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而语文课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语文教师要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语文学科中的民族文化。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要,结合语文新教材,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母语文学文化。语言是一种文化,学语言就是进行文化的熏陶。母语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代表。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感悟汉语美的基础上,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进而构筑自己的心灵家园。语文教材无论怎样修订改版,总是有那些长久不衰的经典课文和优秀文学作家作品,许多都是文辞皆美、风格独到、底蕴深厚、涉猎广博的。如鲁迅、朱自清、冯骥才的作品构成了语文学科中丰富的语言文化。
  2、道德伦理文化。语文教材在多年的完善中,已经构筑起一个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文化体系。在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已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但这同样一如既往地继承了语文教材关注思想道德建设、关注社会伦理的精神,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风土特色。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口技》中高超的民间艺术;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所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当然还有很多文章还包含有如传统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这些类似的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一下子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个性风采及深邃的教育内涵。
  三、挖掘语文学科文化内涵的的策略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营造师生交往中的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进行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文化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并形成师生的互动。
  2、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1)背景切入法。往往一些课文的背景是很有文化价值的,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
  (2)语言积累法。教材文本中大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诗词、文言短文、格言、文学常识、精彩片断等,需要让学生识记、背诵,这样就能打下“文化的底子”。
  (3)主题深化法。可以在讨论深化文章的主题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蕴。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受滕子京的委托所写的一篇应付之作。如果单从这个层面理解,那主题就十分狭隘甚至庸俗,就是对滕子京“歌功颂德”。这样的主题肯定是肤浅的,一定要从另外角度挖掘深化。当我们把范仲淹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联系起来,和中国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文化观念结合起来,就能深刻理解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通过探讨深化文章的主题,就把传统道德哲学文化的内容很浅显地传达出来。
  3、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在不增加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充分吸收借鉴现有的语文综合学习配套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以下一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的文化活动:
  (1)阅读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激发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吸取更广泛的先进的人类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2)书法练习法。书写是传递母语文字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喜欢静下心来练习书法的学生已经为数不多的情况下,更加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练习书法。
  (3)竞赛法。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文化知识浓厚的竞赛比如成语接龙、讲名人故事、猜字谜、演讲、辩论赛等活动。
  在我们通过语文教学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的胸襟,高远的眼光,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教师决不能错过借如泰戈尔、雨果、端木蕻良等一批世界文学家的优秀作品的大好资源,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大作家作品的同时,感受和借鉴优秀世界文化的精华,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