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作者】 益 西
【机构】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阿扎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感悟、渗透、落实课程标准,构健全新的课堂英语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氛围;环境;英语活动
英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二是跟母语教学的冲突,使得英语教学的难度极大。因此,我认为要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入手,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英语素养。
一、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寓教于一言一行
首先课堂英语化。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Good morning. Stand up. Sit down,please. Listen to me. 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并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学表情化、动作化。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作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同样,以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学生便知道是whole class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生活常规英语化。从时间量的高度来说,小学英语的教学课时较少,学生应掌握语言的数量有很多,但运用语言的机会却很少。针对这一情况,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的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英语进行问候。无论在校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对他们说:“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r?”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的用英语同我打招呼,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师生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构建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十分必要。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个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注重个体的人文发展,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于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如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这一课时,采用了KFC里学生熟悉、向往的hamburger、hot dog、cake、Coke、French fries等实物引入课堂,学生的好奇心顿时兴奋起来,不知不觉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了英语。
三、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麽”,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我曾听过某老师执教“Ask the way”一内容时,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引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我经常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适度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氛围;环境;英语活动
英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二是跟母语教学的冲突,使得英语教学的难度极大。因此,我认为要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入手,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英语素养。
一、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寓教于一言一行
首先课堂英语化。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Good morning. Stand up. Sit down,please. Listen to me. 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并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学表情化、动作化。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作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同样,以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学生便知道是whole class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生活常规英语化。从时间量的高度来说,小学英语的教学课时较少,学生应掌握语言的数量有很多,但运用语言的机会却很少。针对这一情况,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的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英语进行问候。无论在校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对他们说:“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r?”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的用英语同我打招呼,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师生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构建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十分必要。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个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注重个体的人文发展,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于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如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这一课时,采用了KFC里学生熟悉、向往的hamburger、hot dog、cake、Coke、French fries等实物引入课堂,学生的好奇心顿时兴奋起来,不知不觉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了英语。
三、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麽”,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我曾听过某老师执教“Ask the way”一内容时,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引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我经常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适度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