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导航
【作者】 吴祖厅
【机构】 独山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初中物理课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本文结合课题《七年级教学“五步学程导航”实践研究》,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评估交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能力;科学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薄弱,有疑惑却不会提问题;有实验想法却无法制定可实施方案;有数据却不懂归纳分析;有收获却不能及时反思评估。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将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笔者以《压强》教学为例,针对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力培养谈谈如下几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的法宝:空间、引导、尊重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发问的空间,允许学生说,孩子的脑海里有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不是没有,而是是否有效。其次提问精神既是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关键,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个问题,呵护每一个提问的个体。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粗鲁的进行简单否定。这样学生下次才敢想敢说。最后要做好引导,从物理语言、问题格式、内容的概括性等方面做好引导,使问题有效。因时间原因知识储备和实验器材等原因不能课堂探究的问题郑重声明,课后完成,切忌敷衍。教师重视问题,学生继续提问才有动力。
《压强》教学中,经历了三个活动后,让学生根据体验,再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同学甲:“压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同学乙:“压力越大,手越困”
同学丙:“受力面积越小,手越疼”……
这几个问题看似错误但都很有特点。甲同学所提问题的答案实际是活动所得的结论,问题是对的,但已探究。我对同学说:你的问题很好。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活动中探究的,现在我们要提的是一个需要探究但还没有探究的问题。可能是老师刚才总结不清楚,你是想再强调一下对吧。你能告诉老师我们刚探究的结果吗?孩子咚咚咚全说了予以表扬。乙同学和丙同学显然是有发现,只是没有转化为问题而已。我引导:“你能把它转化成问题吗?”“压力越大手越困吗?”“手困,在物理中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吗?”同理“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把刚才的反问句变疑问句?”“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出现了。当然,不是每节课都消耗这么长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在课堂中一直能坚持让学生提问,给学生空间和因势利导,学生的提问能力定会越来越强。
二、设计实验:步步为营,逐个突破
科学探究需要科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设计实验,学生之所以做的不好,笔者认为是自我要求太高,总是想一眼就看出个完美的实验方案,岂知一个完美的实验方案都是千雕百琢出来的。设计实验学生缺的是制定方案的方法:
设计草案,确定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法——细化方案:怎样选择器材,如何测量或比较物理量,转换法、比较法——实施中微调方案。懂了制定方案的环节了,学生也就放松了,让设计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问题:“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猜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
设计方案:
1.草案——用什么研究方法(典型的控制变量法)
即:研究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效果时,保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观察作用效果,无变化即无关有变化即有关。
研究受力面积与压力作用效果时,保证压力,改变受力面积,观察作用效果,无变化即无关有变化即有关。
2.细化方案:怎样观察压力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
怎么改变受力面积?
3.实施中微调,海绵、沙子,哪个更可行
三、数据分析:数学思想、异中求同
实验结论,学生总结时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原因在于三个方面,1.不会分析数据。初中阶段,数据分析有两种:一种进行数学计算,根据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进行总结,比值一定正比关系,积一定为反比关系。一种看图像,利用正反比例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吻合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的直线,正比关系,吻合反比例函数图像,则为反比关系。2.归纳概括能力弱,结论获得不是一组数据体现的特点,必须是若干组数据,共同的特征。所以要异中求同,共性的部分才是正确的结论。3.语言不严谨。这就要求结论时必须运用物理语言,切忌生活用语;定要写清研究前提:在什么一定时;能定量的关系绝不定性描述;当然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而导致的无法定量的关系,可以定性的用越**越**来总结。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因为有充足的方法支持,学生分析数据,很容易小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最终结论: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四、评估交流,为新的探究留白
“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该有止境。”——高尔基。探究的重点不是得出结论,而是获得新知,为下一个探究做储备。评估交流是探究最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得出结论,一定要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成功了?为什么他们的实验失败了?实验让我们引发了哪些新的思考?实验让我们对生活有了哪些启示?都必须重视。
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得出结论后。我们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引出了压强。
我们启发,生活中,手提重物总是被勒的很疼,如何解决困扰?引出了小发明……
科学探究任重道远,笔者认为教师应不拘泥于时间空间,促学生发现问题;充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学生思考问题;传授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助他们探究问题。让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科学素养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物理课程标准.2014年版
[2]次仁玉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年。
[3]张晓辉,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能力;科学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薄弱,有疑惑却不会提问题;有实验想法却无法制定可实施方案;有数据却不懂归纳分析;有收获却不能及时反思评估。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将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笔者以《压强》教学为例,针对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力培养谈谈如下几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的法宝:空间、引导、尊重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发问的空间,允许学生说,孩子的脑海里有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不是没有,而是是否有效。其次提问精神既是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关键,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个问题,呵护每一个提问的个体。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粗鲁的进行简单否定。这样学生下次才敢想敢说。最后要做好引导,从物理语言、问题格式、内容的概括性等方面做好引导,使问题有效。因时间原因知识储备和实验器材等原因不能课堂探究的问题郑重声明,课后完成,切忌敷衍。教师重视问题,学生继续提问才有动力。
《压强》教学中,经历了三个活动后,让学生根据体验,再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同学甲:“压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同学乙:“压力越大,手越困”
同学丙:“受力面积越小,手越疼”……
这几个问题看似错误但都很有特点。甲同学所提问题的答案实际是活动所得的结论,问题是对的,但已探究。我对同学说:你的问题很好。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活动中探究的,现在我们要提的是一个需要探究但还没有探究的问题。可能是老师刚才总结不清楚,你是想再强调一下对吧。你能告诉老师我们刚探究的结果吗?孩子咚咚咚全说了予以表扬。乙同学和丙同学显然是有发现,只是没有转化为问题而已。我引导:“你能把它转化成问题吗?”“压力越大手越困吗?”“手困,在物理中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吗?”同理“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把刚才的反问句变疑问句?”“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出现了。当然,不是每节课都消耗这么长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在课堂中一直能坚持让学生提问,给学生空间和因势利导,学生的提问能力定会越来越强。
二、设计实验:步步为营,逐个突破
科学探究需要科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设计实验,学生之所以做的不好,笔者认为是自我要求太高,总是想一眼就看出个完美的实验方案,岂知一个完美的实验方案都是千雕百琢出来的。设计实验学生缺的是制定方案的方法:
设计草案,确定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法——细化方案:怎样选择器材,如何测量或比较物理量,转换法、比较法——实施中微调方案。懂了制定方案的环节了,学生也就放松了,让设计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问题:“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猜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
设计方案:
1.草案——用什么研究方法(典型的控制变量法)
即:研究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效果时,保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观察作用效果,无变化即无关有变化即有关。
研究受力面积与压力作用效果时,保证压力,改变受力面积,观察作用效果,无变化即无关有变化即有关。
2.细化方案:怎样观察压力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
怎么改变受力面积?
3.实施中微调,海绵、沙子,哪个更可行
三、数据分析:数学思想、异中求同
实验结论,学生总结时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原因在于三个方面,1.不会分析数据。初中阶段,数据分析有两种:一种进行数学计算,根据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进行总结,比值一定正比关系,积一定为反比关系。一种看图像,利用正反比例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吻合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的直线,正比关系,吻合反比例函数图像,则为反比关系。2.归纳概括能力弱,结论获得不是一组数据体现的特点,必须是若干组数据,共同的特征。所以要异中求同,共性的部分才是正确的结论。3.语言不严谨。这就要求结论时必须运用物理语言,切忌生活用语;定要写清研究前提:在什么一定时;能定量的关系绝不定性描述;当然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而导致的无法定量的关系,可以定性的用越**越**来总结。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因为有充足的方法支持,学生分析数据,很容易小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最终结论: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四、评估交流,为新的探究留白
“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该有止境。”——高尔基。探究的重点不是得出结论,而是获得新知,为下一个探究做储备。评估交流是探究最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得出结论,一定要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成功了?为什么他们的实验失败了?实验让我们引发了哪些新的思考?实验让我们对生活有了哪些启示?都必须重视。
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得出结论后。我们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引出了压强。
我们启发,生活中,手提重物总是被勒的很疼,如何解决困扰?引出了小发明……
科学探究任重道远,笔者认为教师应不拘泥于时间空间,促学生发现问题;充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学生思考问题;传授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助他们探究问题。让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科学素养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物理课程标准.2014年版
[2]次仁玉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年。
[3]张晓辉,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