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作者】 王大国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以小学生辐射和带动对家长、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是要擦亮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这扇窗口,带动社区与行业一大片;二是让孩子们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把他们从课堂上带来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传播给社会和公众。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传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根本上说,我们在今天之所以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原因就在于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威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彻底改正人与自然分裂、人对自然征服的关系,要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崇“环境友好型”理念,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责无旁贷,教师首当其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城市、工矿、企业的重头戏,也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几年来,我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擦亮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窗口,带动家庭、社区,教育一大片。
一、 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窗口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描写城乡风貌、自然景观的优美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对小学生进行深刻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现代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资源。
空气污染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难解的烦恼。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来,灰色的雾霾像赶不走的幽灵一样,时不时笼罩在城市和郊区的上空,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种种不便。一时间,空气质量状况成了城乡居民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尤其严重。近年来,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到处工厂林立,大量的废气烟尘肆虐排放;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街道两旁路基改造、市场扩建,沟沟坎坎挖挖停停,建筑材料堆积如山;学校周围大面积旧房拆迁、新楼奠基,生土随处堆放,渣土运输一路烟尘。空气已变成“看得见、闻得出、摸得着”的黑烟黄尘浊流了。雾霾天气,气压下降,空气浮尘增多,连呼吸都成了问题。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号召城乡居民、各行各业从自身做起,我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防止粉尘与雾霾形成和净化空气、应对雾霾天气的常识,也让学生做个宣传员,到家给家长宣传这样的小常识;而且发动学生向家长、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宣传不焚烧垃圾,不扬尘土,节约用煤,不焚烧秸秆树叶,多种绿色植被,动员社会力量,从根本上净化空气,预防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与学生一起描绘、分享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诗情画意地赞美了荷兰田园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田园风光及自由安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从正反两面感受不同情境,体味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加深学生对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感性体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热情,使广大学生形成从我做起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认识。
课后,我利用实践活动课时间,组织同学们走进校园,晒水扫地,清理树叶,在裸露的花坛里栽花种草,在班级里建立绿色园地,美化学习环境,在家里也要绿化有限的空间,也可以在小区里和家长一起植树栽花等。学生热爱美化环境、关爱公共卫生的行动,感染了家长和周围的居民。渐渐地,校园整洁了,小区里的绿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们擦亮了环境保护的一面镜子,带动了社会生态保护一大片,还给了社区一片清新。
二、 让孩子们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
在我们这个地方,除了水资源的短缺,还面临严重的水污染。我们学校西边的东沙河,发源于北部山区,蜿蜒南下流经城区,注入京杭运河。它曾经两岸桃红柳绿,游鱼成群,禽畜欢唱。多年来,清澈甘甜的河水,灌溉着周边的万顷良田,成为流域人们的母亲河和致富河。由于工业的急剧发展,沿河建立了很多的工厂,对水源的需求加大,过度提水,加上工业废水的排放,大量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里,造成污染,水质越来越差。沿河岸边,作物秸秆、生产残积、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红红绿绿的塑料纸袋,在水里漂来漂去。加上连年干旱,降水量减少,河水变得墨绿。夏季来临,水面冒着气泡,散发着恶臭气味。由于过度污染,野生鱼虾一年比一年少,有的鱼种甚至绝迹,腐水一年比一年浓。形势严峻,时不待我。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以学校为“圆心”,辐射周围小区、厂矿、企业,大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多年来坚持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以“家庭作业式”,联系家长,扩大声势,影响社会,让家长在活动中找自觉,让社会在活动中存良知。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收集制作了关于泉城风景、九寨沟风光、荷兰风情的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把“好像银花盛开”、“好像明珠散落”般泉城的奇丽泉水,把九寨沟“银珠粒粒”、“闪烁迷离”、“犹如百丈珠帘”的瀑布奇观,把荷兰田园“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的诗中之画,展示给大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仙境一般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环境,情、景、视、画,让学生赞叹有加、充满向往之情。
要让学生深有感触、心有所动,就必须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在唤起大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满腔激情后,我把自己采拍的东沙河不同时节的图片,播放给大家,并让住在河边的同学来讲述见闻和感受,这样让同学们结合课文画面体会仙境与现实的心情,感受天然与污染的滋味,品味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现状。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看。在活生生的实情面前,学生被震撼了,热情的火焰燃烧了,开始坐不住了,已经跃跃欲试了。
学生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改造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还需要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课后,我带同学们一起实地考察东沙河的环境状况,观察测试了水质的恶劣变化;观看河边环境的恶化,采访沿河老年居民,感受东沙河的变化;在大家真正了解和认识了东沙河的生态状况以后,我引导大家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对生态的影响,请同学写成读后感、观后感。要求把读后感、观后感带回家,读给家长们听,并请家长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家长们经历了一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还精心设计了家庭作业,请家长配合完成。诸如,《周书》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进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请讲解此文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业请家长协助并签附意见。再如,孟子提出,“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斤斧依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请家长帮助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把家长的感想记下来。请同学将其家长感言,以书法的形式写出来,挂出去,以宣传栏、报栏、文化长廊为平台,展示作品,影响群众,发挥效力。
如此,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把生态文明传授给学生,传播向社会,探索了一条“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所有人靠教育。”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树林.当代中国道德教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魏运才.新形势新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传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根本上说,我们在今天之所以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原因就在于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威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彻底改正人与自然分裂、人对自然征服的关系,要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崇“环境友好型”理念,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责无旁贷,教师首当其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城市、工矿、企业的重头戏,也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几年来,我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擦亮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窗口,带动家庭、社区,教育一大片。
一、 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窗口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描写城乡风貌、自然景观的优美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对小学生进行深刻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现代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资源。
空气污染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难解的烦恼。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来,灰色的雾霾像赶不走的幽灵一样,时不时笼罩在城市和郊区的上空,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种种不便。一时间,空气质量状况成了城乡居民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尤其严重。近年来,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到处工厂林立,大量的废气烟尘肆虐排放;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街道两旁路基改造、市场扩建,沟沟坎坎挖挖停停,建筑材料堆积如山;学校周围大面积旧房拆迁、新楼奠基,生土随处堆放,渣土运输一路烟尘。空气已变成“看得见、闻得出、摸得着”的黑烟黄尘浊流了。雾霾天气,气压下降,空气浮尘增多,连呼吸都成了问题。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号召城乡居民、各行各业从自身做起,我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防止粉尘与雾霾形成和净化空气、应对雾霾天气的常识,也让学生做个宣传员,到家给家长宣传这样的小常识;而且发动学生向家长、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宣传不焚烧垃圾,不扬尘土,节约用煤,不焚烧秸秆树叶,多种绿色植被,动员社会力量,从根本上净化空气,预防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与学生一起描绘、分享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诗情画意地赞美了荷兰田园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田园风光及自由安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从正反两面感受不同情境,体味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加深学生对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感性体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热情,使广大学生形成从我做起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认识。
课后,我利用实践活动课时间,组织同学们走进校园,晒水扫地,清理树叶,在裸露的花坛里栽花种草,在班级里建立绿色园地,美化学习环境,在家里也要绿化有限的空间,也可以在小区里和家长一起植树栽花等。学生热爱美化环境、关爱公共卫生的行动,感染了家长和周围的居民。渐渐地,校园整洁了,小区里的绿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们擦亮了环境保护的一面镜子,带动了社会生态保护一大片,还给了社区一片清新。
二、 让孩子们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
在我们这个地方,除了水资源的短缺,还面临严重的水污染。我们学校西边的东沙河,发源于北部山区,蜿蜒南下流经城区,注入京杭运河。它曾经两岸桃红柳绿,游鱼成群,禽畜欢唱。多年来,清澈甘甜的河水,灌溉着周边的万顷良田,成为流域人们的母亲河和致富河。由于工业的急剧发展,沿河建立了很多的工厂,对水源的需求加大,过度提水,加上工业废水的排放,大量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里,造成污染,水质越来越差。沿河岸边,作物秸秆、生产残积、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红红绿绿的塑料纸袋,在水里漂来漂去。加上连年干旱,降水量减少,河水变得墨绿。夏季来临,水面冒着气泡,散发着恶臭气味。由于过度污染,野生鱼虾一年比一年少,有的鱼种甚至绝迹,腐水一年比一年浓。形势严峻,时不待我。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以学校为“圆心”,辐射周围小区、厂矿、企业,大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多年来坚持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以“家庭作业式”,联系家长,扩大声势,影响社会,让家长在活动中找自觉,让社会在活动中存良知。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收集制作了关于泉城风景、九寨沟风光、荷兰风情的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把“好像银花盛开”、“好像明珠散落”般泉城的奇丽泉水,把九寨沟“银珠粒粒”、“闪烁迷离”、“犹如百丈珠帘”的瀑布奇观,把荷兰田园“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的诗中之画,展示给大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仙境一般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环境,情、景、视、画,让学生赞叹有加、充满向往之情。
要让学生深有感触、心有所动,就必须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在唤起大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满腔激情后,我把自己采拍的东沙河不同时节的图片,播放给大家,并让住在河边的同学来讲述见闻和感受,这样让同学们结合课文画面体会仙境与现实的心情,感受天然与污染的滋味,品味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现状。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看。在活生生的实情面前,学生被震撼了,热情的火焰燃烧了,开始坐不住了,已经跃跃欲试了。
学生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改造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还需要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课后,我带同学们一起实地考察东沙河的环境状况,观察测试了水质的恶劣变化;观看河边环境的恶化,采访沿河老年居民,感受东沙河的变化;在大家真正了解和认识了东沙河的生态状况以后,我引导大家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对生态的影响,请同学写成读后感、观后感。要求把读后感、观后感带回家,读给家长们听,并请家长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家长们经历了一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还精心设计了家庭作业,请家长配合完成。诸如,《周书》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进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请讲解此文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业请家长协助并签附意见。再如,孟子提出,“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斤斧依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请家长帮助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把家长的感想记下来。请同学将其家长感言,以书法的形式写出来,挂出去,以宣传栏、报栏、文化长廊为平台,展示作品,影响群众,发挥效力。
如此,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把生态文明传授给学生,传播向社会,探索了一条“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所有人靠教育。”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树林.当代中国道德教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魏运才.新形势新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