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走进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作者】 许 木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上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少,学生好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做题速度快慢差别大,造成课堂纪律乱、难管理,该学的学不会、学会的学不精等一系列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既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又能使学生安静、乐学呢?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孩子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激活。如,在教学中设计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小竞赛、动手操作、情境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走近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二、发挥小组以点带面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自身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时,有的学生学习几天都掌握不好时和分,有的学生却早认识24时计时法了,这个知识点是二年级要求学会的。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数学课上是很普遍的。老师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无视现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好学生早就会的东西,此时这些好学生就可能成为给课堂带来不安定因素的问题学生。如果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老师以不好的态度对待他们,长期下去这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极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以点带面,帮助那些学困生,既安定了这些孩子,又避免了多次重复,从源头上遏制了恶性循环的产生,实现了双赢。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教师在拓展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紧扣教学素材,联系生活实践,突出教学重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体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对比较欠缺,也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其思维一般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那么在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认识从形象上升到抽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那么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1、先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上摸一摸,摸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2、再把立体图形放在白纸上描一描,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3、再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放手让学生尝试:能不能在条钉子板上围出圆形。思考:为什么不能围出圆形呢? 学生在摸一摸、描一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面在体上”,既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能够自己从已经认识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上找到新的朋友——平面图形,并且能够自己动手把它们画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通过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新知识,促进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创设情境,明晰问题
古今中外,无论哪种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出现困难。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它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情境串教学”,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题材,创设“情境串”,每个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和猜想,从而增强问题意识。
五、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六、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教“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剪刀、书本等实物图形,指出这些物品上哪里有角,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面的两条边相交处,并告诉学生相交点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总之,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孩子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激活。如,在教学中设计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小竞赛、动手操作、情境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走近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二、发挥小组以点带面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自身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时,有的学生学习几天都掌握不好时和分,有的学生却早认识24时计时法了,这个知识点是二年级要求学会的。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数学课上是很普遍的。老师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无视现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好学生早就会的东西,此时这些好学生就可能成为给课堂带来不安定因素的问题学生。如果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老师以不好的态度对待他们,长期下去这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极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以点带面,帮助那些学困生,既安定了这些孩子,又避免了多次重复,从源头上遏制了恶性循环的产生,实现了双赢。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教师在拓展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紧扣教学素材,联系生活实践,突出教学重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体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对比较欠缺,也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其思维一般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那么在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认识从形象上升到抽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那么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1、先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上摸一摸,摸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2、再把立体图形放在白纸上描一描,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3、再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放手让学生尝试:能不能在条钉子板上围出圆形。思考:为什么不能围出圆形呢? 学生在摸一摸、描一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面在体上”,既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能够自己从已经认识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上找到新的朋友——平面图形,并且能够自己动手把它们画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通过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新知识,促进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创设情境,明晰问题
古今中外,无论哪种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出现困难。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它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情境串教学”,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题材,创设“情境串”,每个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和猜想,从而增强问题意识。
五、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六、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教“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剪刀、书本等实物图形,指出这些物品上哪里有角,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面的两条边相交处,并告诉学生相交点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总之,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