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碰触生命
【作者】 丁丽华
【机构】 新村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见勤学苦读在求学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使这种艰辛的付出更有成效呢?对学生的成长有更有帮助呢?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大贤们孜孜以求的,不断探索的?
中华教育的鼻祖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费复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极其想获得某些知识时,他才会不断的努力进取,效果才是意想不到的好。让他产生对知识的急切好奇、渴求,这就是老师该做的;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乐之一,可见孟子认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交融和影响,相互平等的人对信仰的追求;陶行知总结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从他手下教出的学生是可以随时自信的走向生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书”他在乎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苏醒,创新思想的拓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是传道授业的灌输显然已落伍了。让教育符合人的发展的需求,人性的需求,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激扬生命的教育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传承教育先贤哲思,与时俱进开拓探索符合我们一线教育需求的课堂,也是我平时在想的:
一、 尊重人格,精神愉悦,激活生命的课堂
谁不渴望能和谐的生活在一个周围满是善意的环境中?谁不渴望被尊重,被欣赏?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孩子,内心特别敏感,因为他们的内心还未被这尘世搅得木讷。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善意和宽容,他们也就学会了把更多的快乐带给他人,精神愉悦了,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才能更好的做到心无旁骛。我们作为老师就要学会营造适宜孩子生活成长的环境。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孩子们喜爱的老师吧!请带上对孩子的爱,带上满脸春风般的笑意走进校园,走进教室。你可以成为他们心中的慈母,让他们知道你的肩膀可以依靠,值得信赖,但你千万别成为一个偏心的妈妈,被冷落的孩子会心存不满;你可以成为他们中的学者,良好的学识会赢得尊重,但要虚心,有孩子提出疑问时,你要耐心倾听,分析,引导,千万不要扮演权威,这会使他们失去创新的欲望;你可以成为严谨的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会感染学生,让人敬佩,但别拒人于千里之外,要平易近生,师生才会有心灵的相互吸引……这叫亲其师,近其道。
其次诚恳的评价与指正会激活你的课堂。老师准确而不失尊重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这显得特别重要,让课堂愉悦而不失学习的目标,愉悦而不浮躁,一切都井然有序。他彰显了老师应有的教学艺术,随机灵动的智慧,宽厚善良的个性。
诚恳的评价不该是空泛的,它应该是带着你的欣赏,具体落实到点上,让孩子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或细致,或含情,或鼓励……老师一定要有一颗能发现孩子身上闪闪金光的锐眼。
如:1、这一横又平又直,使整个字显得整齐端方。
2、你看问题会转换角度,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与信任,还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与爱,这种变换角度的思考方法值得坚持。(《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时)
只有表扬却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错误的孩子,会变得骄纵不堪。所以当孩子有错误时老师要及时指正,指正的语言不但要点中问题的要害,还应该是诚恳、善意的,因人、因事而异的:
如:1、按你的思路走下去,你想想结果如何,你可以先想,再做?
2、某某孩子旁边的同学上课很认真。(他会想为什么表扬的是他旁边的同学,而不是他)
3、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这样做吗?你会怎样做?你想到什么弥补的方法了吗?
有时,你可能还要先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再用语言指正。只要你能让他们感到你的语重心长与善意,他们怎么会不接受呢?
这些并不是营造愉悦学习生活环境的唯一方法,方法会因师,因生而灵动变化,但只要你是建立在爱生,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的方法,就一定能激活你的课堂,激活生命的火花。
二、 课前精心准备,结合实际创设践学之境
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的。成功的课堂只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师生们。老师的课前准备一定是要细而精的:
心里装着学生去备课。从生字的书写,生词的理解、运用,阅读时的思考、分析,老师心里一定要装着孩子。哪些是他们容易错的?哪些是他们生活经验所不能及的?哪些是他们思考时,会被局限的?老师应该细细研读课本,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思考可出现的问题。再从一个老师的视角去思考引导、提示、示范的方法。如:“鼎”字上面是个“目”而不是“日”,学生往往会忽视。我们就可以从鼎的作用,形状出发编个小小的故事:大鼎四只脚,小羊站鼎上,睁大眼睛四处瞧。学生就不容易忘记,忽视,产生错误。又例如《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比喻成潭水,这个比喻对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古诗词出发“水是眼波横”知道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诗意的水,静静的湖水柔美的就像人的眼,默默含情,如比喻成情人的眼波,涌动的是爱情;亲人的眼波,涌动的是关切……这助人为乐的老人的眼眸,如深深的潭水脉脉含情,含的是怎样的情?再结合课文老人的的所作所为一思考,结果就呼之欲出了。
吃透教材,结合实际提前创设践学之境。满堂灌肯定是不行的,老师只是主导者。如何能做到穿插寥寥数语提示,引导让孩子理解,甚而让孩子动起来,通过自主践行来完成理解?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抓住主线,这主线一定像葫芦藤一样,能拎起藤带出葫芦。这样顺着藤前行,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然后老师就要根据自己找到的藤,设计践学之境。如:《少年闰土》一文,主线就是要透过闰土讲的几件趣事,感受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勤劳、活泼、可爱。老师采用逐层推进的引领学生读“看瓜刺猹”部分: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感受到的趣味;交流之后,知道主人公一个听得津津有味,一个讲的绘声绘色。再有感情的读;让孩子合作有情读;再交流感受,加上动作,展开想象合作读,再推荐合作的好的同学上去表演,使人物血肉逐渐丰满起来。从中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内心。课堂上就有话说,有情要表,收获学法可谈。整个课堂也无形中还给了孩子。
老师之前也要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一份学案,有了学案,再萌的孩子也知道从何下手了。学案可以注意下面几点:1、不要拔高,他只是预习的助手。幼小的孩子生活经历有限,只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就好。要重视基础扎实,打牢。2、题目要有趣,题型多变。鼓励他们运用工具书,和不同获取途径。3、在题目中就可以教授,提示学习方法,再实际运用。如:《鲁滨孙漂流记》梗概中讲的几个故事要分别列小标题。我们就可以先在题目中向学生解释小标题,再说说列小标题要注意的事项,然后以第一个故事为例子,示范小标题“流落荒岛”“海上幸存”“荒岛遇险”都可以,其他几个小标题就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列。
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人生,十年一剑,没有准备轻易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要使40分钟,成为浓缩的经典,准备充分才能应对自如,课堂才能紧凑有成效。
三、 小班化分组教学,温馨,融洽。
学生掌握的到底怎么样了,查看,听取他们的反馈。指正,再实践的过程是必须的。而小班化教学,让老师有了更多精力照看到全部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把过程做充分,做细致。
而分组学习或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构建形式。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有些老师在分组时会根据学生的成绩,把组员依次编为1、2、3、4号。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赞同周韩玲老师的看法。这种根据成绩给人贴标签的做法是不好的,有伤孩子自尊,打消进取心。要知道学困生也会有进步的可能。我们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孩子做组长,如果组员发现组长做法,理解上的错误,是应该另外得到奖励的。这也更能促进组长自身的进步,激发组员不服输的学习劲头。有些活动以组的方式开展好,有的也不行,老师要根据学习内容来定。如在组内开展活动组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组长和组员的责任。组长是组内活动的组织者,要维持活动秩序,制定活动安排,分配组员任务。督促活动的进展。组员负责提出建议,执行任务,和组长一起汇总学习结果。
明确活动的程序,不能一窝蜂。先组员独立思考,形成语言,再和组内成员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然后在组内汇报一遍,最后由组员推荐,或合作的方式在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活动的评价是及时跟进,形式多样的。每次以人,或组为单位汇报完成后,我们可以及时评价,可以请学生单个评价,别的组来评价,也可以老师评价,还可以投票,书面形式评价都行,如果能提出具体执行、改进建议的,要特别表扬。
以上都是我闲来无事,在教育孩子们中,与他们交往中,内心的一些想法。因为我想每一个善良的人面对这些可爱的生命时,那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会油然而生,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春天的蓓蕾,初见天光的水晶,明天的“新能源”,托起未来的栋梁,那份敬畏、尊重更是督促着我去寻找到更好的方式,让幼苗的天空七彩,花朵的笑颜灿烂。如果我能让我的课堂化作温暖的阳光触碰到他们的心……
中华教育的鼻祖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费复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极其想获得某些知识时,他才会不断的努力进取,效果才是意想不到的好。让他产生对知识的急切好奇、渴求,这就是老师该做的;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乐之一,可见孟子认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交融和影响,相互平等的人对信仰的追求;陶行知总结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从他手下教出的学生是可以随时自信的走向生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书”他在乎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苏醒,创新思想的拓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是传道授业的灌输显然已落伍了。让教育符合人的发展的需求,人性的需求,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激扬生命的教育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传承教育先贤哲思,与时俱进开拓探索符合我们一线教育需求的课堂,也是我平时在想的:
一、 尊重人格,精神愉悦,激活生命的课堂
谁不渴望能和谐的生活在一个周围满是善意的环境中?谁不渴望被尊重,被欣赏?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孩子,内心特别敏感,因为他们的内心还未被这尘世搅得木讷。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善意和宽容,他们也就学会了把更多的快乐带给他人,精神愉悦了,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才能更好的做到心无旁骛。我们作为老师就要学会营造适宜孩子生活成长的环境。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孩子们喜爱的老师吧!请带上对孩子的爱,带上满脸春风般的笑意走进校园,走进教室。你可以成为他们心中的慈母,让他们知道你的肩膀可以依靠,值得信赖,但你千万别成为一个偏心的妈妈,被冷落的孩子会心存不满;你可以成为他们中的学者,良好的学识会赢得尊重,但要虚心,有孩子提出疑问时,你要耐心倾听,分析,引导,千万不要扮演权威,这会使他们失去创新的欲望;你可以成为严谨的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会感染学生,让人敬佩,但别拒人于千里之外,要平易近生,师生才会有心灵的相互吸引……这叫亲其师,近其道。
其次诚恳的评价与指正会激活你的课堂。老师准确而不失尊重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这显得特别重要,让课堂愉悦而不失学习的目标,愉悦而不浮躁,一切都井然有序。他彰显了老师应有的教学艺术,随机灵动的智慧,宽厚善良的个性。
诚恳的评价不该是空泛的,它应该是带着你的欣赏,具体落实到点上,让孩子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或细致,或含情,或鼓励……老师一定要有一颗能发现孩子身上闪闪金光的锐眼。
如:1、这一横又平又直,使整个字显得整齐端方。
2、你看问题会转换角度,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与信任,还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与爱,这种变换角度的思考方法值得坚持。(《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时)
只有表扬却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错误的孩子,会变得骄纵不堪。所以当孩子有错误时老师要及时指正,指正的语言不但要点中问题的要害,还应该是诚恳、善意的,因人、因事而异的:
如:1、按你的思路走下去,你想想结果如何,你可以先想,再做?
2、某某孩子旁边的同学上课很认真。(他会想为什么表扬的是他旁边的同学,而不是他)
3、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这样做吗?你会怎样做?你想到什么弥补的方法了吗?
有时,你可能还要先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再用语言指正。只要你能让他们感到你的语重心长与善意,他们怎么会不接受呢?
这些并不是营造愉悦学习生活环境的唯一方法,方法会因师,因生而灵动变化,但只要你是建立在爱生,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的方法,就一定能激活你的课堂,激活生命的火花。
二、 课前精心准备,结合实际创设践学之境
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的。成功的课堂只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师生们。老师的课前准备一定是要细而精的:
心里装着学生去备课。从生字的书写,生词的理解、运用,阅读时的思考、分析,老师心里一定要装着孩子。哪些是他们容易错的?哪些是他们生活经验所不能及的?哪些是他们思考时,会被局限的?老师应该细细研读课本,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思考可出现的问题。再从一个老师的视角去思考引导、提示、示范的方法。如:“鼎”字上面是个“目”而不是“日”,学生往往会忽视。我们就可以从鼎的作用,形状出发编个小小的故事:大鼎四只脚,小羊站鼎上,睁大眼睛四处瞧。学生就不容易忘记,忽视,产生错误。又例如《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比喻成潭水,这个比喻对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古诗词出发“水是眼波横”知道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诗意的水,静静的湖水柔美的就像人的眼,默默含情,如比喻成情人的眼波,涌动的是爱情;亲人的眼波,涌动的是关切……这助人为乐的老人的眼眸,如深深的潭水脉脉含情,含的是怎样的情?再结合课文老人的的所作所为一思考,结果就呼之欲出了。
吃透教材,结合实际提前创设践学之境。满堂灌肯定是不行的,老师只是主导者。如何能做到穿插寥寥数语提示,引导让孩子理解,甚而让孩子动起来,通过自主践行来完成理解?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抓住主线,这主线一定像葫芦藤一样,能拎起藤带出葫芦。这样顺着藤前行,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然后老师就要根据自己找到的藤,设计践学之境。如:《少年闰土》一文,主线就是要透过闰土讲的几件趣事,感受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勤劳、活泼、可爱。老师采用逐层推进的引领学生读“看瓜刺猹”部分: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感受到的趣味;交流之后,知道主人公一个听得津津有味,一个讲的绘声绘色。再有感情的读;让孩子合作有情读;再交流感受,加上动作,展开想象合作读,再推荐合作的好的同学上去表演,使人物血肉逐渐丰满起来。从中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内心。课堂上就有话说,有情要表,收获学法可谈。整个课堂也无形中还给了孩子。
老师之前也要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一份学案,有了学案,再萌的孩子也知道从何下手了。学案可以注意下面几点:1、不要拔高,他只是预习的助手。幼小的孩子生活经历有限,只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就好。要重视基础扎实,打牢。2、题目要有趣,题型多变。鼓励他们运用工具书,和不同获取途径。3、在题目中就可以教授,提示学习方法,再实际运用。如:《鲁滨孙漂流记》梗概中讲的几个故事要分别列小标题。我们就可以先在题目中向学生解释小标题,再说说列小标题要注意的事项,然后以第一个故事为例子,示范小标题“流落荒岛”“海上幸存”“荒岛遇险”都可以,其他几个小标题就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列。
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人生,十年一剑,没有准备轻易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要使40分钟,成为浓缩的经典,准备充分才能应对自如,课堂才能紧凑有成效。
三、 小班化分组教学,温馨,融洽。
学生掌握的到底怎么样了,查看,听取他们的反馈。指正,再实践的过程是必须的。而小班化教学,让老师有了更多精力照看到全部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把过程做充分,做细致。
而分组学习或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构建形式。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有些老师在分组时会根据学生的成绩,把组员依次编为1、2、3、4号。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赞同周韩玲老师的看法。这种根据成绩给人贴标签的做法是不好的,有伤孩子自尊,打消进取心。要知道学困生也会有进步的可能。我们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孩子做组长,如果组员发现组长做法,理解上的错误,是应该另外得到奖励的。这也更能促进组长自身的进步,激发组员不服输的学习劲头。有些活动以组的方式开展好,有的也不行,老师要根据学习内容来定。如在组内开展活动组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组长和组员的责任。组长是组内活动的组织者,要维持活动秩序,制定活动安排,分配组员任务。督促活动的进展。组员负责提出建议,执行任务,和组长一起汇总学习结果。
明确活动的程序,不能一窝蜂。先组员独立思考,形成语言,再和组内成员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然后在组内汇报一遍,最后由组员推荐,或合作的方式在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活动的评价是及时跟进,形式多样的。每次以人,或组为单位汇报完成后,我们可以及时评价,可以请学生单个评价,别的组来评价,也可以老师评价,还可以投票,书面形式评价都行,如果能提出具体执行、改进建议的,要特别表扬。
以上都是我闲来无事,在教育孩子们中,与他们交往中,内心的一些想法。因为我想每一个善良的人面对这些可爱的生命时,那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会油然而生,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春天的蓓蕾,初见天光的水晶,明天的“新能源”,托起未来的栋梁,那份敬畏、尊重更是督促着我去寻找到更好的方式,让幼苗的天空七彩,花朵的笑颜灿烂。如果我能让我的课堂化作温暖的阳光触碰到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