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特殊儿童劳动课创新性教学模式

【作者】 赵 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国家教委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为特殊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如何落实国家教委规定的这一项教育目标,为特殊儿童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我们特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它在对特殊儿童进行素质教育,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其创新人格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特殊儿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素质,都可以在劳动教育和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为了促进特殊儿童素质的尽快发展,结合当今特殊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在劳动课堂教学中,尝试建构了劳动课的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下面简单的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劳动课教学是特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课教学内容知识性、实践性、技术性、教育性于一体,通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活劳动的教育和实践。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劳动技术教育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劳动技术教育与开发创造性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劳动教育课的目的所在,因此,建构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的实施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劳动课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特殊儿童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特殊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强烈。”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能力的主要渠道,我们应给特殊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宽松的、能主动探索的课堂环境。所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建构新的劳动课课堂虽然在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已有所改进,但是由于长期受“主副分科”、“师教生学”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想的少;学生模仿制作的多、独立尝试得少;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多、赋予创造性的少;机械制作的成分多、科技含量少……种种问题,抑制了特殊学生思维的迅速发展,难以使特殊儿童在劳动课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们要培养特殊学生的劳动技巧与能力,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营造更加宽松自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建构更适合引导特殊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劳动课课堂教学模式。                  
  二、建构原则
  1、操作性原则
  这是劳动课最基本的原则。劳动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或实例使特殊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实际的尝试操作,掌握技能。动态的操作活动可以为特殊儿童的思维提供直观的支持,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学中,必须引导特殊儿童利用一定的设备或自然条件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去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在动手过程中,特殊儿童通过已知知识进行操作,通过观察、研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掌握劳动技能。如讲“钉纽扣”一节,可以先进行课件演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口、动手,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就能掌握钉纽扣的方法和步骤。
  2、创造性原则
  劳动课大纲明确指出:“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特殊儿童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相信能力、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国特殊教育重视的中心,我们建构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把从小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我们的基本思想。
  3、集体协作性原则
  维纳·罗森勃吕特和一些医学、生物工程界专家所应用的、被后人称为“群体外向学习法”的学习方法,在知识形成立体网络,协作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其现实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学习方法,集中体现了相互协作的优点,他不但可以用于发明创造而且可以用于学习基础文化知识。集体协作性原则的独特之处在于:特殊儿童成员的学识结构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存在着差异,在思考、观察时的角度和着眼点也就各不相同,从而也更有利于特殊儿童发现特点,创造性的形成技能。另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很多劳动实践,并不是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要使一座大楼平地而起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从小就培养每个儿童的集体协作精神,使特殊儿童学会合作,进而学会生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
  4、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必须辩证的处理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创新教育并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把它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中介和载体,在特殊儿童掌握劳动课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来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能力。创新性劳动课教学模式是以培养特殊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强调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它既强调构建课堂教学的创新支点,也不排除对基础知识扎扎实实的教学。
  三、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对先进理论的学习和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建构了劳动课的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主要有几个师生互动模块组成:学生尝试探索—师生交流互学—合作巩固技能—创新升华知识。
  1、模块之一:学生尝试探索
  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大胆的放给特殊学生,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积累,进行常识性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引导他们主要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方法。由于这是特殊学生在没有任何劳动理论指导下的尝试性操作,操作的结果会呈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可能。
  在学习《拌凉菜—凉拌胡萝卜丝》一课时,让同学们首先自己尝试拌凉菜。由于平时家中常吃凉菜,学生尝试拌出了各种味道的凉菜,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的拌凉菜方法;调味的技巧;作料的多少……这都是为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所以,课堂教学的尝试探索阶段,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好机会。
  2、模块之二:师生交流互学
  特殊学生对一节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尝试体验之后,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想法:他们或想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想说明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注意问题,或想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想向他人请教出现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互学的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各抒己见的机会,让学生唱主角,走向展示台演示自己未成型的“作品”,初步总结汇报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
  由于特殊学生的思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教师如何巧妙的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展示,就成为这一模块中的组织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尽量多的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胸有成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对于学生提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巧妙处理,能灵活调控。
  这一模块,虽然是建构劳动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和难点,但也是一个令人为之心动的过程:学生许多思维的火花从这里闪出,天文地理日月星辰方面的知识学生都可能涉及,从学生那里,我们往往可以学到许多意外的知识,发现我们为人师者的“小老师”!
  3、模块之三:合作巩固技能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劳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综合各项零碎的技术,进行成品制作练习,巩固所学新知,是合作巩固技能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个模块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和竞赛评比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竞争。
  4、模块之四:创新升华知识
  这是构建劳动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中的重中之重。由单纯的掌握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方面发展,把劳动课与小发明、小创新结合,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围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创造性的劳动,是创新生化阶段的主体思想。
  比如,在学习《锤子的用法—制苍蝇拍》一课时,有的学生可以对现用的苍蝇拍形状进行改造,蝇拍有圆有方,使它能追击苍蝇到每个角落;有的学生则能想到,用电视天线做柄制成伸缩型苍蝇逃到天花板上时,我们可以拉长苍蝇拍柄,打到苍蝇。
  四、注意问题
  劳动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有利于特殊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注意根据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积累进行灵活处理。所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建构劳动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只是对改革劳动课课堂教学,发展特殊学生创新努力的一种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必然会有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不断的推陈出新,将是我们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