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课堂质量浅谈
【作者】 唐 轶
【机构】 旧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兴趣 形式 方法 探究 领悟 描述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欣赏兴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二、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三、欣赏要对作品的内蕴进行探究和领悟。
比如欣赏达 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性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 芬奇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表现内容,是对人的歌颂与赞美。由此便可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正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的反叛,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枷锁的革命。同时,从画家对《蒙娜丽莎》形象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到画家对这个女性形象所寄予的深情和对画面形式处理的严谨。我们从齐白石的《虾》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跃动,领悟到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爱与赞美,可爱的艺术形象与作者的精神感情合一,以及笔墨节奏中所蕴含着的生命的运动,都是画家自身心灵中生命力的传递,使人心灵受到向上的冲击。在欣赏时,你若也有这样的感受、领悟和体验,你便完成了欣赏的第三步,即对美术作品内蕴的探究与领悟。
四、在欣赏中提高描述能力。
描述活动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用形象、生动、赋予美感的语言来描述作品,以此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我在欣赏《面包》这幅作品时,这样描述:“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叫使母亲心如刀绞,她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痛苦的表情,更不愿意看到孩子那可怜的模样……”老师充满悲愤的语言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出:“太可恨了。”
另外通过教师的描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我在讲《美丽的花蝴蝶》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中,开满了各色的鲜花,最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五颜六色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一个,真是美极了,就连空中的小鸟都在为它们喝彩。”通过描述将学生带进那美丽的童话世界中,然后让学生来创作,效果特别好。
有了美的感受,才有表达的欲望。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逐渐培养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生理等特点,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的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的眼光就会逐渐地得以提高。一旦具备了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就不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了完备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兴趣 形式 方法 探究 领悟 描述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欣赏兴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二、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三、欣赏要对作品的内蕴进行探究和领悟。
比如欣赏达 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性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 芬奇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表现内容,是对人的歌颂与赞美。由此便可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正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的反叛,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枷锁的革命。同时,从画家对《蒙娜丽莎》形象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到画家对这个女性形象所寄予的深情和对画面形式处理的严谨。我们从齐白石的《虾》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跃动,领悟到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爱与赞美,可爱的艺术形象与作者的精神感情合一,以及笔墨节奏中所蕴含着的生命的运动,都是画家自身心灵中生命力的传递,使人心灵受到向上的冲击。在欣赏时,你若也有这样的感受、领悟和体验,你便完成了欣赏的第三步,即对美术作品内蕴的探究与领悟。
四、在欣赏中提高描述能力。
描述活动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用形象、生动、赋予美感的语言来描述作品,以此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我在欣赏《面包》这幅作品时,这样描述:“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叫使母亲心如刀绞,她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痛苦的表情,更不愿意看到孩子那可怜的模样……”老师充满悲愤的语言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出:“太可恨了。”
另外通过教师的描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我在讲《美丽的花蝴蝶》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中,开满了各色的鲜花,最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五颜六色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一个,真是美极了,就连空中的小鸟都在为它们喝彩。”通过描述将学生带进那美丽的童话世界中,然后让学生来创作,效果特别好。
有了美的感受,才有表达的欲望。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逐渐培养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生理等特点,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的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的眼光就会逐渐地得以提高。一旦具备了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就不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了完备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