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会鉴赏诗歌新技巧
【作者】 李敬永
【机构】 城阳第三高级中学语文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明珠,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其韵深,其意远,其用词精到,其感情细腻真挚,其技巧的使用更是独具匠心、精妙无比。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已是常考题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新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比、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手法的鉴赏已是耳熟能详,可如果出现了平时不太常见的手法如何鉴赏?如: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写诗忌直贵曲,所以很多时候诗人故意运用曲笔。请赏析本诗三四句的曲笔艺术。
这首诗考查对“曲笔”这一手法的鉴赏。此诗首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侧面着笔,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一个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次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吴国就灭亡了。这是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诗前两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这样,我们结合诗意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就可以了解到作者三四句为什么使用曲笔手法及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了。
参考答案:
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嘲讽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其实吴越的兴亡并非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如果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再如: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 ,发人所未发,试赏析该诗所用翻案法。
这首诗中所提到的汴河,也就是通济渠。隋炀帝时,发动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作者别出心裁,用“翻案法”进行诗作,使人耳目一新。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诗歌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结合诗意及写作背景、意图,我们就可以理解这里“翻案法”的使用了。
参考答案: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尤其是“ 赖 ”字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强调了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隋炀帝为满足一己淫乐开大运河耗尽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所以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炀帝的罪反倒更加明确了。这样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
所以只要我们静心读诗,仔细体会,结合诗意、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用意,我们就可以准确赏析出诗作中的新技巧。
追踪练习: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①鄂王: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②离离:繁盛的样子。 ③望旌旗:指盼望以“岳”字为旗号的大军早日来到。
试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
答案提示:a.借景抒情,b.对偶、反衬,c.拟人。该诗哀痛岳飞的屈死,感叹国家的沦亡,表达了对南宋政府不思进取、偏安江南的痛恨和遗憾。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比、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手法的鉴赏已是耳熟能详,可如果出现了平时不太常见的手法如何鉴赏?如: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写诗忌直贵曲,所以很多时候诗人故意运用曲笔。请赏析本诗三四句的曲笔艺术。
这首诗考查对“曲笔”这一手法的鉴赏。此诗首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侧面着笔,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一个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次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吴国就灭亡了。这是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诗前两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这样,我们结合诗意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就可以了解到作者三四句为什么使用曲笔手法及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了。
参考答案:
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嘲讽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其实吴越的兴亡并非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如果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再如: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 ,发人所未发,试赏析该诗所用翻案法。
这首诗中所提到的汴河,也就是通济渠。隋炀帝时,发动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作者别出心裁,用“翻案法”进行诗作,使人耳目一新。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诗歌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结合诗意及写作背景、意图,我们就可以理解这里“翻案法”的使用了。
参考答案: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尤其是“ 赖 ”字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强调了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隋炀帝为满足一己淫乐开大运河耗尽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所以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炀帝的罪反倒更加明确了。这样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
所以只要我们静心读诗,仔细体会,结合诗意、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用意,我们就可以准确赏析出诗作中的新技巧。
追踪练习: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①鄂王: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②离离:繁盛的样子。 ③望旌旗:指盼望以“岳”字为旗号的大军早日来到。
试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
答案提示:a.借景抒情,b.对偶、反衬,c.拟人。该诗哀痛岳飞的屈死,感叹国家的沦亡,表达了对南宋政府不思进取、偏安江南的痛恨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