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作者】 杨 慧

【机构】 旧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中最灵动、最活跃的因素。纵观近二十年来的小语教育,不少小语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有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中涌现出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引进阅读教学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有的“洋为中用”,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这些方法在二十世纪的小语教改大潮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小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应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要注重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行为的尊重,一是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阅读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学会了零碎的阅读,我们就应该对阅读进行整合,学会从整体来阅读,真正学会阅读、感悟阅读。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它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那么,在最后我们就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阅读”就是我们既要教好学生“阅”的能力,也要教好学生“读”的能力。另外,我们不要过多地强调阅读的成绩,我们的目的是要在阅读中积累。 
  三、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养成自读的习惯,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关键。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认读:朗读短文,划出生字生词,自查字典,初步熟悉短文。
  2、审题:抓住题目重点词,初步了解短文的重点(或主要角色)
  3、发问: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等问题,要求学生自问自答,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以深化理解。
  4、质疑:在阅读基础上提出疑问,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5、积累:从文章中抽出优美句段,引导学生从精华处吸收营养。
  四、阅读和思考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吃饭不消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最好看?最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这样,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课文的理解也远比教师逐句地讲要好得多。而且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课外运用学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材的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以扩大阅读量,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求得更好的发展。教师在辅导学生学完每一篇课文后,可布置与课本配套的《读物》中相对应的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阅读;还可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阅读兴趣小组活动,阅读其他的课外书籍,如《儿童文学》、中外名著等。这样,学生在不断的阅读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能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还孩子们一个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