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李振军
【机构】 乐平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体育教学要求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教学重点,积极地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激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重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有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体的才有创新。学生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性、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挖掘教材,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摆正心态,俯下身子,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及特长,从而有的放矢。
2、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课堂上多给学生发问、争辩的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唤醒学生个体创新的潜在意识;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空间。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学生好胜心强,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主动性,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心理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照男女高矮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助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的安排一部分好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分层教学的分组形式。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五、设置教学悬念。
创新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育的条件。然而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对问题有感知并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学生。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已知信息。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答案的。还缺少很多信息。”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提问、提倡学生质疑。我们过去的教学太习惯于“定式”和“正向思维”。忽视“悬念”(问题)和“逆向思维”(质疑)。据资料记载背越式跳高的创始人就是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在一次俯卧式跳高教学中,当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练习俯卧式跳高时,只见一位学生却逆大家而动,背对横杆跳越。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而是鼓励他的叛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鼓励提问、提倡质疑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①教师要加强备课,善于设问。讲解动作技术规格时,注意留有悬念。在学生通过练习获得一定感知之后,再提出问题。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途径和方法。最终,在培养初中体育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一种科学的、符合自身的价值观念,把自身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基本独立操作能力,完成新时代下的教学指标、造就更优秀的体育事业人才。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有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体的才有创新。学生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性、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挖掘教材,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摆正心态,俯下身子,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及特长,从而有的放矢。
2、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课堂上多给学生发问、争辩的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唤醒学生个体创新的潜在意识;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空间。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学生好胜心强,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主动性,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心理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照男女高矮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助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的安排一部分好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分层教学的分组形式。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五、设置教学悬念。
创新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育的条件。然而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对问题有感知并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学生。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已知信息。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答案的。还缺少很多信息。”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提问、提倡学生质疑。我们过去的教学太习惯于“定式”和“正向思维”。忽视“悬念”(问题)和“逆向思维”(质疑)。据资料记载背越式跳高的创始人就是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在一次俯卧式跳高教学中,当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练习俯卧式跳高时,只见一位学生却逆大家而动,背对横杆跳越。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而是鼓励他的叛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鼓励提问、提倡质疑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①教师要加强备课,善于设问。讲解动作技术规格时,注意留有悬念。在学生通过练习获得一定感知之后,再提出问题。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途径和方法。最终,在培养初中体育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一种科学的、符合自身的价值观念,把自身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基本独立操作能力,完成新时代下的教学指标、造就更优秀的体育事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