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窥一斑,可“探”全身——浅析记叙文教学中题目的解读

【作者】 龙虹燕

【机构】 南充市五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一个人只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在想什么。阅读一篇文章如何能快速找到它的“文眼”呢?我认为应从题目入手。特别是在记叙文中,题目如同悬于篇首的一盏灯,不仅统照全篇,还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教学时能够善于解读题目,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关键词:记叙文教学  题目  解读  
  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落实到解读文章的题目,可将其分为三个维度:
  一、学前——激趣质疑
  大多记叙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可以通过质疑,在题目前、中、后添加成分,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五年级下册课文题目《军神》:“军神是谁?”“谁赞他是军神?”“什么时候被赞为军神?”“在哪里被赞为军神?”“为什么要赞他为军神?”“军神和军人有什么区别?”“赞他为军神,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这一层层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扩展为这样:“刘伯承在重庆为受伤的眼睛做手术时,拒用麻药,笑数刀数,被沃克医生赞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将军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对刘伯承的敬佩与赞扬之情。”记叙文的六要素囊括其中,内容一目了然;中低段《方帽子店》、《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不会叫的狗》、《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高段《刷子李》、《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童年的发现》都属于这一类可质疑的记叙文题目。
  质疑—感知—扩展—精读,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构从课题开始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的框架。
  二、学中——带文品析
  《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要求提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研读课题,何尝不是理解关键词?何尝不能以题带文,理解课文内容?《梅花魂》、《桥》、《金色的鱼钩》等课题中,梅花、桥、鱼钩字面意思比较明确,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也含蓄、隐晦地暗示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与中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内容辨析、思考理解。?如题目“梅花魂”?中,“梅花”是祖父一直珍视的花,祖父珍爱墨梅图,赠送梅花图,临别送梅花手绢,可看出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魂”是指精神,“梅花魂”指的就是梅花的精神,即文中祖父所说:“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题目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祖父之所以爱梅花,是爱梅花魂,是中国人的精神。用这样的方法,以题带文,学完文章后,再回归题目,学生理解祖父的爱国心、思乡情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形成“字面含义+内在含义+中心主旨”这样品析文题的体系。
  三、学后——对比构思
  对于题材、写作方法相似,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比分析题目,能很好地把握中心,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慈母情深》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题材、人物类型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从题目看,《慈母情深》含蓄深沉,这与作者要表现母亲的艰苦、慈爱有关;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直接引用了父母相反的评语,这与作者要表现自己成长的过程有关。《慈母情深》歌颂了母亲善良、无私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表达了作者对严厉和鼓励两种爱的感恩。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有差异,作者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自然偏重不同,提炼出的题目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在此基础上,可训练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写作主旨提炼自己作文的题目,从对比题目变身为提升自己取题的水平。
  对比题目还可以延展阅读,如小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题目中,闰土前加了限制词“少年”,暗示选文重在刻画一个见识丰富,活泼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然而读初中教材《故乡》的全文,“少年闰土”无疑与作者20年后重新回乡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延展阅读《中年闰土》片段,孩子们能感受到少年闰土越是活泼能干,小英雄的形象越鲜活,越反衬出中年闰土的沧桑与麻木。我们解读“少年”这个限定词,限定的不仅仅是年龄,人物形象还将有更深层次的对比,为学生学习《故乡》留下一个余味无穷的空间。
  综上所述,解读文章的题目,即能洞悉全文的灵魂。它也俨然成为监测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个高频考点。“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记叙文教学中只有紧扣课题,抓住文眼,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科书
  3、 张鸿儒《小学语文整体阅读及能力测试》[J]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4、 李秉德《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甘肃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