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效课堂”悄悄地走了么?
【作者】 王智全
【机构】 宜君高级中学(职教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曾经风靡全国中小学的“高效课堂”,在大家的争议声中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各地中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实践了一段时间后,似乎偃旗息鼓了。于此同时,我们惊喜的发现,高效课堂的理念、思想、内涵、灵魂,在各教研机构评课标准中、在各中小学老师的课堂上不同程度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着“理性科学”的精神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客观真实地反思,得出四个观点:
一. 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伟大神圣的事业,常常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简单、需要我们用心对待。
二.“高效课堂”事实上是我们中国教育人的一场“新文化运动”。
三.每一个中国学校人都应该做勇敢承担、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的“力行者”。
四.每一个中国人要以博大包容的心态虚心容纳、积极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歉收并蓄他们的营养和精华。
关键词:高效课堂 走了么?
曾几何时,“高效课堂”在全国中小学是浪花四溅,潮起云涌,涌现了多个代表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兖州一中、宜川中学等。一下子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回来仿效学习的学校更是比比皆是。随着学习模仿之风盛起,一时评论界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是潮起潮落之中,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在反对者的心中,感觉前几年的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场闹剧。甚至是一种群体性“笑话”。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性思考的延伸,这几年“高效课堂”好像偃旗息鼓、收兵回营了。真的是这样么?“高效课堂”轻轻地走了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生事物尤其如此。有倡导者、有展现者、有学习者、一时疯狂点,没啥大不了的,这最少说明我们中国的教育人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在提高……从实践探索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看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这也是一种学习。据专家说中国人的学习精神让国外敌对我们的人感到害怕,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教育人,更应该让他们害怕才对。
虽说当年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在实践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效”,比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讨论发言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了;不是所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都大幅度提高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思辨能力都大幅度提升了。不可否认,问题不少。比如课堂组织形式过于“热闹”,甚至没有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比如课堂展现过于“绚烂化”,感觉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像排练过的一样;比如老师有被边缘化感觉,几乎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之人;更主要是学生高考成绩的“提升”不是很明显,加上课前指导《导学案》预习,教师教学时间的延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长时间坚持这样的“操作”不可持续。这都是真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如果就据此说“高效课题”一无是处,该一棍子打死。把它踢到垃圾堆里,我认为简单了点,极端了点。
因为,“自主、合作、探究、共享”的理念是对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是对的;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是对的;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对的;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对的;打破老师满堂灌的格局是对的;让老师补教学生不会的知识,回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对的;其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基础的宗旨是对的。
何况教育人对“高效课堂”中“高效”内涵的理解不同,如果仅仅以短期内的“高考升学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它即确不一定高效。但如果以学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则情况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唤醒;比如:以展示为形式的自信精神的培育;比如:以学习小组为媒介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进取发展意识的启发,从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效果来看,高效课堂优势可能更明显。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个教学理念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我们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依然有非常大的教益。“愤”即心里想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又没想明白。“悱”是口中想说出来,但是又说不出来。“愤”跟“悱”都是表达一种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但层次不同,自然应该先有“愤”后有“悱”。孔子主张“如果学生不到这么一个状态,还不到心里想通也通不过,口里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他,不去“发”他;学生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问的,就不要轻易地回答。”这不是孔子在摆架子、摆谱。因为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佳时机和理想状态。“如果学生不到这么一个状态,不到心里想通也通不过,口里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去启发他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问的,说明学生的学习思考程度还远远不够,也就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没有真正表现出来?回答了,学生也记不住,或者转瞬即忘了,自然没有什么学习效果。
当然,实行班级授课制的老师,不能呆等这种状态的出现,再进行教育教学,那样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应该是主动出击,尽可能制造或者营造这种状态。即尽可能想法设法提前铺垫营造“愤”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甚至课后出现“悱”的状态。然后“兵来将之,水来囤之” 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而风靡全国的“高效课堂”就是想从课堂建构上主动建造或营造这种“状态”而实践的。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一. 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复杂,神秘的伟大事业,是技术、是学术、是科学、是文化、也是艺术,常常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简单。不仅需要理性思考、认真钻研探索,需要不断创新的激情和能力,更需要包容的心胸和心态。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不同班级需要的教学形式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多元化探索;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需要的教学形式也是不同的,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高效课堂”作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实践,事实上是我们中国教育人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其轰动全国的影响和效应极大的冲击了我们的理念、思想、思维及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带给我们心灵和思想的冲击,让我们得到“淬炼”、“洗礼”和提升 。无论是其实践的经验和成果,还是失败的教训,事实上都成为我们倍加珍惜的“资源”,让我们受益终生。
三.每一个中国教育人,都必须搂起袖子、编起裤腿,深入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教学一线,勇敢承担、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强国之梦”和“民族复兴之梦”添砖加瓦。
四.每一个学校人,一定要以博大包容的心态容纳所有的教育教学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并以空杯心态学习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歉收并蓄其营养和精华。然后结合各自的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教材实际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实际,在课堂上大胆再实践、再探索、再总结、再创新,从而摸索形成符合自己学生,符合自身特质的独特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特色,自成一家或者“自立门派”,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倡导在包容学习创新前提下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伟大的中华文明不就是这样形成的么?只要学生喜欢、只要顺应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只要教育教学效果好,我们就不仅是一个伟大教育实践者,而且是大气无悔的教育功成者。这种格局、这种气度将会影响我们的学生,给他们强大不必的“精神食粮”。
事实上,高效课堂的理念已经得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不管它的形式在不在,其实质和内涵已经在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广泛地应用推广了。
轻轻的它走了,留下了美丽的云彩。
一. 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伟大神圣的事业,常常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简单、需要我们用心对待。
二.“高效课堂”事实上是我们中国教育人的一场“新文化运动”。
三.每一个中国学校人都应该做勇敢承担、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的“力行者”。
四.每一个中国人要以博大包容的心态虚心容纳、积极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歉收并蓄他们的营养和精华。
关键词:高效课堂 走了么?
曾几何时,“高效课堂”在全国中小学是浪花四溅,潮起云涌,涌现了多个代表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兖州一中、宜川中学等。一下子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回来仿效学习的学校更是比比皆是。随着学习模仿之风盛起,一时评论界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是潮起潮落之中,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在反对者的心中,感觉前几年的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场闹剧。甚至是一种群体性“笑话”。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性思考的延伸,这几年“高效课堂”好像偃旗息鼓、收兵回营了。真的是这样么?“高效课堂”轻轻地走了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生事物尤其如此。有倡导者、有展现者、有学习者、一时疯狂点,没啥大不了的,这最少说明我们中国的教育人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在提高……从实践探索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看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这也是一种学习。据专家说中国人的学习精神让国外敌对我们的人感到害怕,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教育人,更应该让他们害怕才对。
虽说当年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在实践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效”,比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讨论发言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了;不是所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都大幅度提高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思辨能力都大幅度提升了。不可否认,问题不少。比如课堂组织形式过于“热闹”,甚至没有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比如课堂展现过于“绚烂化”,感觉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像排练过的一样;比如老师有被边缘化感觉,几乎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之人;更主要是学生高考成绩的“提升”不是很明显,加上课前指导《导学案》预习,教师教学时间的延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长时间坚持这样的“操作”不可持续。这都是真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如果就据此说“高效课题”一无是处,该一棍子打死。把它踢到垃圾堆里,我认为简单了点,极端了点。
因为,“自主、合作、探究、共享”的理念是对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是对的;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是对的;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对的;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对的;打破老师满堂灌的格局是对的;让老师补教学生不会的知识,回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对的;其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基础的宗旨是对的。
何况教育人对“高效课堂”中“高效”内涵的理解不同,如果仅仅以短期内的“高考升学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它即确不一定高效。但如果以学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则情况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唤醒;比如:以展示为形式的自信精神的培育;比如:以学习小组为媒介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进取发展意识的启发,从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效果来看,高效课堂优势可能更明显。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个教学理念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我们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依然有非常大的教益。“愤”即心里想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又没想明白。“悱”是口中想说出来,但是又说不出来。“愤”跟“悱”都是表达一种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但层次不同,自然应该先有“愤”后有“悱”。孔子主张“如果学生不到这么一个状态,还不到心里想通也通不过,口里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他,不去“发”他;学生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问的,就不要轻易地回答。”这不是孔子在摆架子、摆谱。因为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佳时机和理想状态。“如果学生不到这么一个状态,不到心里想通也通不过,口里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去启发他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问的,说明学生的学习思考程度还远远不够,也就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没有真正表现出来?回答了,学生也记不住,或者转瞬即忘了,自然没有什么学习效果。
当然,实行班级授课制的老师,不能呆等这种状态的出现,再进行教育教学,那样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应该是主动出击,尽可能制造或者营造这种状态。即尽可能想法设法提前铺垫营造“愤”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甚至课后出现“悱”的状态。然后“兵来将之,水来囤之” 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而风靡全国的“高效课堂”就是想从课堂建构上主动建造或营造这种“状态”而实践的。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一. 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复杂,神秘的伟大事业,是技术、是学术、是科学、是文化、也是艺术,常常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简单。不仅需要理性思考、认真钻研探索,需要不断创新的激情和能力,更需要包容的心胸和心态。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不同班级需要的教学形式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多元化探索;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需要的教学形式也是不同的,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高效课堂”作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实践,事实上是我们中国教育人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其轰动全国的影响和效应极大的冲击了我们的理念、思想、思维及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带给我们心灵和思想的冲击,让我们得到“淬炼”、“洗礼”和提升 。无论是其实践的经验和成果,还是失败的教训,事实上都成为我们倍加珍惜的“资源”,让我们受益终生。
三.每一个中国教育人,都必须搂起袖子、编起裤腿,深入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教学一线,勇敢承担、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强国之梦”和“民族复兴之梦”添砖加瓦。
四.每一个学校人,一定要以博大包容的心态容纳所有的教育教学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并以空杯心态学习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歉收并蓄其营养和精华。然后结合各自的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教材实际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实际,在课堂上大胆再实践、再探索、再总结、再创新,从而摸索形成符合自己学生,符合自身特质的独特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特色,自成一家或者“自立门派”,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倡导在包容学习创新前提下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伟大的中华文明不就是这样形成的么?只要学生喜欢、只要顺应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只要教育教学效果好,我们就不仅是一个伟大教育实践者,而且是大气无悔的教育功成者。这种格局、这种气度将会影响我们的学生,给他们强大不必的“精神食粮”。
事实上,高效课堂的理念已经得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不管它的形式在不在,其实质和内涵已经在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广泛地应用推广了。
轻轻的它走了,留下了美丽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