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探索
【作者】 任发全
【机构】 新都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与社会进步不够和谐的甚至比较突出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管理经验,就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形势 学校 德育工作 思路探索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德育内容的多元化、层次化;德育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化;德育主体的人性化、人格化;德育工作的全员化、系统化。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甚至偏离德育轨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放在教学这个中心上。殊不知,时间长了,教育的意义就被误解了。为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对当前影响师生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深入调研。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可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却沦落了。”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问题。学校的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可以说是同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也导致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渗透,加上打工潮造成的“留守生”,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生,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就我校摸底调查“留守生”达37%,单亲生为7%。这些都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直接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做到“两个结合”。
当前,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要十分关注工作的时代感,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上下工夫。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时代感就没有生命力。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跟踪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者,年年都要讲新话,讲出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话。这是我们这项工作的艰巨性所在。
根据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以及加强渗透力和感召力的要求,我认为,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应该做到两个紧密结合。这两个紧密结合的主要内容就是:
1、要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新世纪德育理论的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育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的新发展,结合学校师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努力探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团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校外辅导员等力量整合于领导小组中,并明确内部成员分工,使他们人人有事、有权、有责。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两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两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教导处—班主任--学生—校外辅导员”的管理链和“党支部----团支部--社会德育基地”的教育链的有机配合;“三方参与”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齐抓共管。每年要根据新的情况适度调整并公开领导小组的最新成员,使他们在接受工作考验时又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从而使整个小组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学校的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点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我校追求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统一,但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师德建设是基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好不好,关键在师德。“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目标是学生,眼睛盯的是教师。提出“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从6年前开始,我们就启动了以“师德百分制”的师德考核目标,并以“名师工程”为龙头,带动“优秀学生工程”和“家长工程”。几项工程的实施,使德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评比的“硬指标”。
贯穿学校生活各方面。学生以学为主,课程设置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加强德育工作,当然可以增加一些德育方面的课程,但这条路注定走不长,走不宽,我们必须转换思路。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知不知”,“信不信”,“做不做”。要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必须扩大德育的覆盖面,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学生如沐春风、喜闻乐见。
我校将德育分解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使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自然而然得到德性的熏陶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自我教育;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德育工作应突出管理重点,构筑优势领域。德育工作能否抓好关键不在于能否面面俱到,而在于能否抓住重点、能否善于发现并填补“德育真空”。我们很早就发现,在学生管理中客观地存在着一些管理的真空地带和管理的重点对象:比如从时间上讲,课间十分钟、自修课时间、课余饭后,夜间以及双休日、节假日等特殊的时间段都不容忽视和放任,因为纪律上的松懈甚至出格现象往往会在此时发生。从对象上讲,后进学生、女生、寄宿生、特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等这些群体的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确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把特别的爱心献给特别的他们。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三种精神”: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现在的学生也讲理想,讲奋斗,但个人色彩较浓。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奋斗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改标准》人民出版社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京出版社
[3]《思想品德课精选案例》 延边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新形势 学校 德育工作 思路探索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德育内容的多元化、层次化;德育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化;德育主体的人性化、人格化;德育工作的全员化、系统化。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甚至偏离德育轨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放在教学这个中心上。殊不知,时间长了,教育的意义就被误解了。为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对当前影响师生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深入调研。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可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却沦落了。”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问题。学校的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可以说是同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也导致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渗透,加上打工潮造成的“留守生”,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生,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就我校摸底调查“留守生”达37%,单亲生为7%。这些都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直接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做到“两个结合”。
当前,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要十分关注工作的时代感,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上下工夫。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时代感就没有生命力。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跟踪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者,年年都要讲新话,讲出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话。这是我们这项工作的艰巨性所在。
根据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以及加强渗透力和感召力的要求,我认为,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应该做到两个紧密结合。这两个紧密结合的主要内容就是:
1、要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新世纪德育理论的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育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的新发展,结合学校师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努力探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团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校外辅导员等力量整合于领导小组中,并明确内部成员分工,使他们人人有事、有权、有责。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两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两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教导处—班主任--学生—校外辅导员”的管理链和“党支部----团支部--社会德育基地”的教育链的有机配合;“三方参与”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齐抓共管。每年要根据新的情况适度调整并公开领导小组的最新成员,使他们在接受工作考验时又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从而使整个小组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学校的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点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我校追求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统一,但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师德建设是基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好不好,关键在师德。“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目标是学生,眼睛盯的是教师。提出“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从6年前开始,我们就启动了以“师德百分制”的师德考核目标,并以“名师工程”为龙头,带动“优秀学生工程”和“家长工程”。几项工程的实施,使德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评比的“硬指标”。
贯穿学校生活各方面。学生以学为主,课程设置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加强德育工作,当然可以增加一些德育方面的课程,但这条路注定走不长,走不宽,我们必须转换思路。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知不知”,“信不信”,“做不做”。要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必须扩大德育的覆盖面,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学生如沐春风、喜闻乐见。
我校将德育分解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使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自然而然得到德性的熏陶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自我教育;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德育工作应突出管理重点,构筑优势领域。德育工作能否抓好关键不在于能否面面俱到,而在于能否抓住重点、能否善于发现并填补“德育真空”。我们很早就发现,在学生管理中客观地存在着一些管理的真空地带和管理的重点对象:比如从时间上讲,课间十分钟、自修课时间、课余饭后,夜间以及双休日、节假日等特殊的时间段都不容忽视和放任,因为纪律上的松懈甚至出格现象往往会在此时发生。从对象上讲,后进学生、女生、寄宿生、特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等这些群体的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确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把特别的爱心献给特别的他们。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三种精神”: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现在的学生也讲理想,讲奋斗,但个人色彩较浓。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奋斗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改标准》人民出版社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京出版社
[3]《思想品德课精选案例》 延边人民出版社